1、填空。
1.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写出对应的人物。
智者、智慧的象征,精忠耿直,认真尽职______
宽厚仁爱,求贤若渴______
2.(《______》)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纂的。
(《______》)是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拼音,写词语。
峡谷里,人迹罕至,只见小溪liú tǎnɡ______,浪花fēi jiàn_____,豺狼虎豹páo xiào_____之声不时在山谷里回荡,听着就让人感到万分jiū xīn_____。
3、课文内容我了解
(1)阿基米德是 ( )有名的科学家。
(2)阿基米德很爱( )( )。走路在想,吃饭也在想,有时还画( )。想着,画着,就忘了吃饭了。
(3)阿基米德用( )原理,打败罗马帝国侵略军。
(4)本文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阿基米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赞扬了他献身( )的精神。
(5)“等一下杀我,这条几何定理我还没有证明完呢!”这句话说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阿基米德还在想着他的( ),足以表明他对科学( )献身精神。
(6)举例说一说,你还了解哪些科学家的事迹?
4、辨字组词。
柜__________ 蹦__________ 缩__________
巨__________ 崩__________ 宿__________
5、词语游艺厅。把画横线的句子换成恰当的成语。
(1)西双版纳的象兵气势上令人敬畏。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地扑向敌人,那气势可真厉害,无人能抵挡。
( ) ( ) ( )
(2)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人们便与嘎羧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嘎羧着急,烦躁,坐立不安地仰头吼叫。后来才知道嘎羧要走了。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舍不得它,心里十分悲痛,哭不出声来。( ) ( )
6、古诗文阅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用自己的话说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蕴含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再写出一句描写这个季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两首。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作者)写的。
【2】从上面两首诗中各找出一处对偶句,用“ ”画出来。
【3】在建德江,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心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故人庄,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心是______________的。
【4】在古诗中,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江清月近人”中的“月”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还来就菊花”中的“菊花”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及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七律 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9、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于是日日盼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用│将上文分为3层,并写出各层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句中的“这”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曲线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并写出这些外貌描写表明闰土是个怎样的农家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书店太太
李光久
每当放学,路过老街拐角,柳家书店的几盏灯火便透出斑驳的窗户,给我莫大的温暖。
这家书店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儿静静地端坐,和我淡淡地相处。店主是一位端庄而安静的太太,我从书店门前走过,她不是在整理书架,便是低头捧着一本书,目光深邃而清澈,见了便觉安然、恬静和知性。
书店毫不起眼,只占据一个很小的门面,面朝西北,采光不好,大白天店内都需点灯。但书店沿墙的两排书架,摆放着那些新的、旧的书籍每每吸引我的眼球,叫我无法挪动脚步。我非常喜欢柳太太的品位,因为书店只卖纯文学作品,有刚出版的名家新作,也有老旧的人文经典。卷卷书册在握,无不使我痴迷。
因为喜爱,我几乎每天都会进去看一会儿,每次太太都对我莞尔一笑,也不多话,那眼神似乎在说:你好,小姑娘,慢慢看吧!
有一次,给妈妈买生日礼物,选定一本心仪的散文集,看了书背后的价格,再摸摸口袋里的钱币,不经意地摇了摇头。太太看我爱不释手、犹豫不决的样子,已然懂了我的心事,遂走过来关切地问:“想要?”
“似乎钱不够!下次再买吧。”
“我来数数你有多少钱。”
我掏出钱袋,一下子将角票、硬币倒入太太双手交叠成窝的手心,此时才发现,太太的手和地的模样一样耐看,纤细而不失温润。
果然,钱不够,差了一角。彼时,书很便宜,一般仅几角或一元多点。“哦,正好!这本书是我朋友寄卖的。他从外地买回这本书,但返家后才知道妻子已为他购得,所以这书可打9折。”
望着这本崭新的书籍和书店太太温柔、清澈而灵动的目光,我一下子感动起来:“谢谢阿姨!”眼中已是泪花点点,似乎像清晨的阳光轻轻地印在昨夜微雨细润的花枝,一朵朵欣喜地绽放。
“你是个懂事、孝顺的女孩。阿姨就喜欢你知书达礼的样子!”书店太太摸了摸我的头。
这本书是否为太太所说那样,是朋友寄卖,我至今仍无法证实,但那天的经历让我一直感怀不已。
此后,我常去书店看书,有时也帮太太整理整理书架,因为我喜欢书店里的氛围和太太的知书懂人。
书店太太的爱也一直对我润泽无声。有时我进去看书不好意思久留,光看不买心里不安,但总去买书,钱袋又不允许。可太太对我每次进入店内从来都投以欣赏的眼神,不声不响让我站在那里选书、看书,从无打搅。我浏览着书籍,她也看书。她有时边看边记,常在那个雪青封皮的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稍后,我也有了这个习惯,将喜欢的句子或感悟记在本子上。多半数的景象是,黄昏,店内仅我们两个嗜书的痴女。
一天放学时,天空出现了乌云,太阳早就不知踪影,从东边刮来的风显得闷热,街边的树叶摇曳,树叶坠地时的零落更似,点点泪滴。心里祷告,千万不要下雨,我没带伞,一袭印花薄裙,淋雨后定难堪无比。但雨还是在我快到拐角处时,无情地落了下来。快步跑过拐角,太太举着一把伞似在等人,背后灯火仍温亮着,见我过来,便满眼怜惜和欣喜地将伞交给我:“快点回家换衣,伞啥时还我都成!”
此刻,这位太太怎么看都是无比的清丽和高远,那天她的样子我一直记着!
说来奇怪,这位太太似乎从不见老,我小学直到大学毕业,她周身似乎始终笼罩着安详、端庄和秀丽,岁月的沧桑好像从不在她的脸上落下尘土。但她和拐角处的书店一直是这条老街安静的所在,并伴我一路成长。
(选自《金山》,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1】文文:文中围绕“我”和书店太太写了几件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太太得知“我”买书钱不够,打折卖给“我”。这让我觉得太太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2】慧慧:与你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件事:________这件事体现了太太乐于助人、关心孩子的形象。
【3】文文:太太从不打搅“我”看书,甚至影响了“我”的阅读习惯,我觉得这两处细节最令我感动。
慧慧:说到细节,我觉得“眼中已是泪花点点,似乎像清晨的阳光轻轻地印在昨夜微雨细润的花枝,一朵朵欣喜地绽放”这个句子写得极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文:我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书店太太”,直接用“书店”来修饰“太太”,为什么不是“书店与太太”呢?
你: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
【5】文文:你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作者的匠心了。
慧慧:看完这篇文章,我在笔记上记下了这两个关键词——“阅读之魅”与“人情之美”。很希望能听到大家就其中一个关键词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你:我选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贝多芬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 玩赏 欣赏)楼上(优良 优美 优秀)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 打扰 干扰)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 赞美 赞颂)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__。
【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用“——”线画出实在事物;用“~~~~~”画出由此产生的联想。
【4】联系全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旅客生气的原因是板缝滴水滴进他的眼里。(___)
(2)旅客怒气消了大半的原因是服务员答应关照楼上客人不要让水漏下来。(___)
(3)板缝滴水是贝多芬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___)
(4)客人赞叹贝多芬的原因是贝多芬的琴声像珠子在盘中滚动,像雷鸣振撼着大地。(___)
【5】把下面的中心思想补充完整。
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6】结尾处顾客会说写什么?请发挥想象在空线上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12、招聘考试
雅利安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更确切地说,是美国环球广告代理公司中国办事处。因为业务需要,雅利安公司正准备招聘四名中国高级职员,担任业务部、发展部主任助理,待遇自不必言。 竞争是激烈的,凭借良好的资历和优秀的考试成绩,我荣幸地成为10名复试者中的一员。
雅利安公司的人事部主任戴维先生告诉我复试主要是由贝克先生主持。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他年龄并不很大,据说只有四十岁上下。听到这个消 息,我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 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考试是单独面试。我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上的一 个老外便站起来,我认出来:正是贝克先生。
“是你?你是……”贝克先生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了我的名字, 并且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了我的双手。
“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一脸的惊喜,激动地转过身对在座的另几位老外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我的心狂跳起来,还没容得我说话,贝克先生把我一把拉到他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 昆明湖中,要不是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抱歉,当时我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我竭力抑制住“跳,抿(mǐn)抿发干的双唇,说道:“很抱歉, 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来没见过您,更没救过您女儿。”
贝克先生又一把拉住我:“你忘记了?4月2日,昆明湖公园……肯定是你!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 (zhì),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我站起来:“贝克先生,我想您肯定弄错了。我没有救过您女儿。”
我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诚实。我决定:免试了。”几天后,我幸运地成了雅利安公司职员。有一次,我和戴维先生闲聊,我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七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
l.用心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词的意思。
(1)我竭力抑制住心跳,抿抿发干的双唇。
(2)有七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
2.下面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动作 B.语占 C.心理 D.神态
(1)贝克先生说:“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明湖中, 要不是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 ( )
(2)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 )
(3)我的心狂跳起来。 ( )
(4)贝克先生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双手。 ( )
3.读文中画“____”线句子,说说为什么? ( )
A.“我”感到激动,贝克先生会因为感激而录用我。
B.“我”面对“错认”和将带来的优越条件不知怎么办。
4.贝克先生认错人了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5.“我”被录用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13、阅读训练
材料一: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又,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材料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色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材料三:
材料一、二都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它深刻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材料一是作者回忆中的画面请用小标题写出闰土当时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一,我们感受到少年闰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读材料二,我们感受到中年闰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最后一句写出了“猹”的灵活。
B.材料一、二对闰土的描写都只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
C.材料一中划横线部分属于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海边瓜地的静谧。
D.材料三是材料一、二的写作背景介绍。
【4】请结合材料一、二,写一写你分别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尽量写出你的观点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似隐似现地直插半空。山峰顶端,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了!厚厚的雪盖在山路上,雪的下面结着厚厚的冰。有些地方仅可供一人侧身通行,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③团长在司令前面走着,遇到危险路段,他就伸过手来拉着司令的手。司令刚刚到任一个多月,就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④早上,司令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chù]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司令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司令摇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团长走到司令面前,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团长是一位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司令拍拍团长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⑤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司令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更加肆虚,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⑥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司令一行,司令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司令一行向哨位走去。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司令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司令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qiáo cuì]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海拔三千米的哨卡,前年来的。”
⑦司令的脸色有些难看。他转过身,严厉地盯着团长:“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盯了一眼哨兵,司令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你这个团长就是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执勤?嗯?”团长避开司令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条件最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假如他是你的亲人,你会这样?”
⑧团长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站着,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蹦了他一眼。哨兵立即把话咽了回去。这时,一名边防团的随员悄声对司令说:“首长,他,就是团长的……亲弟弟……”
⑨司令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回头看了看在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稍后,他把脚一靠,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战士,向团长,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向司令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鲜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连绵起伏的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填空。
①第2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通过写路很滑和________表现出路太险了。
②第5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雪拍到脸上”突出了风________。
③第7自然段中写到“司令显得更生气了”,司令更生气的原因是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至9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选择。
①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正确的是( )
A.把军人比作高山,表明他们是人民坚强的依靠 B.天气太冷了,把军人和山峰冻在了一起
②先选择恰当语句填在横线上组成排比句,再读一读,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怒号肆虐的狂风,________;夹杂冰块的暴雪,________;直插半空的山峰,________。
A.挡不住军人前进的脚步 B.冻不坏军人坚强的体魄 C.吹不倒军人挺拔的军姿
③司令的神情由“难看”“生气”最后到“惊愕”,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 )
A.只为表现司令神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B.通过他的神情变化交出团长公而忘私的精神
④本篇小说在最后才点明站岗的士兵是团长的亲弟弟,这样写是为了( )
A.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便于突出团长和弟弟的常高境界
B.表现团长因为害怕受到司令严厉地批评,所以一再地隐瞒真相
【4】联系环境把司令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司令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回头看了看在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________。
【5】小说中的司令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短文内容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这个“怪人”是谁呢?他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这是一个 句,我来仿写一个:(3分)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1分)
蜗牛不是爬行。 蜗牛是滑行。
(3)说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并用其中一个作用写一个句子。(5分)
破折号的作用: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①西里克已经能够吞下整条鱼了——但是得靠卡特琳帮忙才行。( )
②研究一种蓝黑色的甲虫——地胆,花了二十五年。 ( )
③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成陈述句)
19、改为转述句。
奶奶对我说:“我去跳广场舞了,你在家要注意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21、请你按要求写作文。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不少活动。多彩的活动和活动中发生的事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择一次活动或活动中发生的一件事情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写活动,要写清活动过程,运用“点面”结合法写活动场景,把活动的体会写下来;②写事情,要围绕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写,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③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