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水浒传》中,“太喝道:‘____ (人名),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横线处的人名应是黑旋风李逵。
B. 《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最终取得真经。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体现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是其中的作品。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他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昆虫记》的魅力,在于身为科学家的法布尔,能像哲学家一般地思考,美术家一般地欣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和抒写。
B.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并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C.恶魔般的社会环境,一点一点地,残酷地剥削着祥子的农民美德,将他的性格扭曲,直到他变成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艾青诗歌中雄浑的力量、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强烈而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来的,如“土地”代表着祖国,“保姆”象征着光明、希望。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天的白马水库碧波荡漾,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将“季节”改为“地方”)
B. 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删去“意外”)
C. 通过这次课本剧比赛活动,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去“通过”或“让”)
D. 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将“讨论”与“听取”呼唤位置)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恶(wù)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B.蹴(cù) 苟得(gǒu) 不屑(xiè)
C.弗(fú) 勿丧(sàng) 有所不辟(pì)
D.礼义(yì) 万钟(zhōng) 得我与(dé)
5、阅读《赵普》选段,完成小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秦,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及次日临政 B. 未有其比
执策而临之《马说》 比至陈《陈涉世家》
C.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 卒用其人
【2】明太祖朱元璋称赞赵普“实在是位贤相”,请结合文中相关细节说说赵普能成为“贤相”的原因。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清江:清澈的水。
【1】【1】请概括诗中描写了哪些内容来抒发战乱后安定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2】【2】颈联写了那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7、语言实践活动。
(1)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幅挽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别人看后提出:“这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四个字呢?”写挽联的人笑了一下说……根据这副对联,请猜出写挽联的人说了些什么话?
(2)学校组织一次调查社会上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假定你是这次活动中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小组调查得来的错别字,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锦上天(添)花 签(鉴)定书
孤注一置(掷) 相形见拙(绌)
请你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作一个简要分析。
8、文言诗文填空。
(1) ,白露未晞。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4)求之不得, 。
(5)金樽清酒斗十千, 。
(6)马作的卢飞快, 。
(7) ,君子好逑。
(8)乱花渐欲迷人眼, 。
(9)《钱塘湖春行》中诗人通过动态的景观表现早春活动和万物复苏的句子是: , 。
(10)《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9、明年我回家
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屋,姗姍而行在故乡的小路上。夜幕暗淡的灯光下,四周朦朦胧胧的。风从树叶的缝隙间溜过来,凉爽柔和。路旁的草丛里偶尔传来几声虫儿的窃窃私语,令我陶醉,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
到了自己家的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呵,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 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放在原位,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尽管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也叫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小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 “看,这是你爹让你从部队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好!
“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她奶奶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是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棉被柔软软、绵温温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
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 “我”的心理 |
母亲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 | ① |
② | 心痛 |
祭拜父亲 | ③ |
④ | 吃惊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风从树叶的缝隙间溜过来,凉爽柔和,路旁的草丛里偶尔传来几声虫儿的窃窃私语,令我陶醉,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母亲的言行描写,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关爱家庭的母亲形象
B.文章主要写了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我”陪母亲回老屋的事,主要是为了体现“我”是一个体贴孝顺的孩子。
C.第13段对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一事的回忆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D.第14段”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竟然这般节俭,含不得将那些旧物丢弃。
E.“妈,我现在懂了”一句表明了作者懂得了亲情的可贵,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家人团聚的渴望。
【4】为什么最后一段“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请结合全文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孝亲”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弟子规》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⑴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⑵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⑶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⑷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⑸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⑹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⑺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⑻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⑼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⑽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⑾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⑿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⒀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⒁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⒂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⒃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⒄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它们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
【4】选文在⒄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5】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的感悟。
链接:
惊!小区车库的“铁笼子”里竟然锁着一位老母亲
翠月东苑是扬州东区的一个大型拆迁安置小区,这个小区为小高层,车库都是半地下式的,用铁栅栏隔开,每块面积大约在三四平米左右,像个铁笼子一般。但是今天早上,有人到车库去拿车子的时候却发现,三四个平方的铁笼子里面,居然锁了一个老太太,不停地喊着什么。据周围人说的,老太的子女就住在这个小区,新买的房子,家里条件也不差,不晓得什么原因,要把老太放在这种地方。为此记者经过探访得知,原来是张大姐家装修得很漂亮,目前张大姐和儿子媳妇住。据说老太今年已经90岁了,年纪大了,有轻微的老年痴呆,大小便屙身上都不晓得。家里贴的都是瓷砖地板,老太这个样子,少不了要把家里弄脏了,张大姐就把老母亲送到了地下的车库里。
1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问题
今年冬天不寒冷(蒋育亮)
A今年冬天,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村上人说,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下这样的雪了。
寂静中,有咯吱咯吱地踏雪声响起。沉闷,滞重,却有力,还能让人听出些许欢悦。
“五爷,溜达啊!”传来招呼声。
“这雪,罕见呢!瑞雪兆丰年哦!”五爷应答的声音,在雪地上蹦跶蹦跶地跳跃。
“五爷,不觉冷啊?”招呼声中溢出关切。
五爷搓搓冻红的双手,笑笑,一脸的暖和神态。
村人纳闷:五爷这是咋啦?
说起五爷,村上人都佩服得很。
十年前,张二婶家意外失火,一座木头房屋被烧了个精光。张二婶哭得死去活来,拉上儿子就要离村外出流浪。孤儿寡母的,想再建房子,那简直是登天摘月。
五爷站了出来。先是腾出自家半边房子,将孤儿寡母安顿好。之后,钻进自家林地,砍来木头,为张二婶重建房屋。一村人,硬是让五爷活活感动。出资的出资,献力的献力,不足两月,一座新屋就拔地而起。感动得张二婶拽着儿子,趴在地上硬生生地给五爷磕了三个响头。
还有五年前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事。明明是村长家占进了好几米,镇上来调解时,村上却无人出来作证。镇上来的人说,村长占理,那几米地,归村长。病魔缠身躺倒在床的五爷,一骨碌爬了起来,找到镇上来的人辩理,还拿出了当年分地时的证据,弄得镇上来的人无话可说,那几米地,最终还是回到了张坨子手里。村长后来与五爷一见面,两只牛眼就鼓鼓地喷火,足足烧了五爷好几个月。
这样的事例,五爷还有很多……
村上人依稀记得,五爷被查出患绝症的那一年,是在村长家跟张坨子争地界的前一年。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冷。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从医院回到家,牙齿冷得碰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家人在五爷的屋子,烧上两盆旺旺的炭火,五爷仍觉寒冷,躺在床上盖着两层厚重的被子。
从此,村上人都知道,五爷怕冷。
怕冷的五爷,一到冬天,几乎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的五爷,却不孤独。村上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轮番着去陪他聊天。
村里村外,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唯一不聊的是村长。
五爷几次问起,村民都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
但五爷还是断断续续听到,村长如何霸道,上面有人如何罩着他……
几天前,旮旯屯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他们直接去了村长家。不久,村长便被他们簇拥着离开了旮旯屯。接着,便有消息传出,村长被县上的纪委带走了。同时被带走的,还有镇上的一名副镇长。
听说,他们串通一气,还搞了村里很多钱。其实这些,五爷和村上人先前也听说过。就是只动雷不下雨,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B雪,飘飘扬扬地洒。旮旯屯的山峦、田野、河流、村庄,一片银装素裹。
五爷连续几天,在村中溜达。咯吱咯吱地踏雪声,不时在村中每个角落响起。
“五爷,不冷啊?”常有问候声飘来。
五爷笑笑,不语。望望满天飘洒的雪花,喃喃自语:“瑞雪兆丰年!”
村人纳闷,这五爷,啥时又不怕冷了?
几天后,伴随着满天飘洒的雪花,五爷气若游丝地说:“今年冬天不冷呢!”说毕,头一偏,去了!
五爷最后的话,村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选自《红豆》2016年第1期)
【1】说说你对小说题目“今年冬天不寒冷”的理解。
【2】请你简要分析“村人纳闷:五爷这是咋啦?”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A、B两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内容基本相同的两处描写,其表达效果一样吗?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五爷的形象?请列举一例做具体分析。
【5】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你做具体分析。
12、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品味书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