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会师
B.重庆谈判
C.百团大战
D.西安事变
2、一战前,英美的女权主义者都在为争取选举权而奔走呼号。一战爆发后,英国女权运动领袖爱米琳·潘克赫斯特向政府表示不再因为选举权问题而给政府找麻烦。她号召成千上万的普通妇女为战争而工作。这表明
A.欧洲妇女运动没有持续性 B.欧洲妇女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C.一战使欧洲妇女运动与社会形势变化相适应 D.一战对欧洲妇女运动没有影响
3、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闸门,出现了许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以下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是
A. 《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丁
B. 《哈姆雷特》——伏尔泰
C. 《神曲》——莎士比亚
D. 《蒙娜丽莎》——达.芬奇
4、表为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法规及内容。可见,这一时期日本
颁布时间 | 法规名称 | 内容 |
1872年 | 《学制》 | 男女平等接受初等教育 |
1884年 | 《町村会法》 | 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 |
1890年 | 《集会及政治结社法》 | 禁止女性从事政治活动 |
1898年 | 《民法》 | 妻子嫁入夫家,法律视为“无能力者” |
A.天皇制度发生动摇
B.选举权的范围扩大
C.女性权利受到限制
D.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5、英国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其成果体现在( )
A. 1787年宪法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权利法案》
6、全国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教育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庆地区高校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3
B.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歌颂了爱国精神
C.大后方的“文化四坝”均在重庆
D.当时的儿童剧团有七七少年剧团和孩子剧团
7、九年级某班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他们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
②1956年埃及宣布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
③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1861的美国公布《反联邦脱离法》,林肯曾就此比喻道:“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决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断送生命。”他所说的“保全生命”是指( )
A.解放奴隶
B.维护统一
C.扩张领土
D.建立霸权
9、“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这条航路便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明区域道过海上都联系起来。”这次航行( )
A.最早到达好望角 B.由达.伽马领导 C.得到西班牙支持 D.证明地圆学说
10、 近代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关于战争与条约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
11、美国《华盛顿邮报》称,戈尔巴乔夫试图改革他们的制度,他拧开了螺丝钉,结果整个制度崩溃。这份报纸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苏联解体
B. 南斯拉夫分裂
C. 东欧剧变化
D.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12、下列关于爵士乐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爵士乐起源于黑人音乐
B. 即兴演奏使爵士乐形成了多种风格
C. 爵士乐先在欧洲流行,而后传到美国
D. 爵士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代表
1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宋代东南沿海农业生产水平低
B.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北方
C.宋代南方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
D.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14、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技术发明和革新,大机器生产逐步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人类开始步入“蒸汽时代”或工业化时代。这一变化称为(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 D.明治维新
15、中东问题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自1948年至1982年,这里已经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交战双方是( )
A.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战争
B.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
C.阿拉伯国家和美国之间的战争
D.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战争
16、“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原有的动力机器显得捉襟见肘,水里驱动受到了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使人们深感不便。”实现动力革命的重要发明是
A. 发电机 B. 内燃机 C. 蒸汽机 D. 电动机
17、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而自己却壮烈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
A. 邓世昌 B. 佟麟阁 C. 邱少云 D. 黄继光
1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D. 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课堂上,大家纷纷议论罗斯福新政的显著成效,下面的说法不对的是( )
A. 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干涉经济的先河 B. 彻底地消除危机
C. 恢复和发展美国经济 D. 提高了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程度
20、“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服从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印度种姓制度
B. 《汉谟拉比法典》
C. 古埃及奴隶制度
D.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1、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______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2、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________。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________。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公元八世纪到公元十七世纪,在亚洲中西部和北非地区曾经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帝国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4、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小刚同学设计了下面表格,请你帮助他完成表格的内容:
比较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美国独立战争 | 法国大革命 |
开始时间 |
|
|
|
颁布的法律文献 |
|
|
|
共同作用 |
|
25、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毅然回家乡创办企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道路。
26、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_______。十年后的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_______》,与《北大西洋公约》针锋相对。
27、二战后,成立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分别是_____和_____。
28、苏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____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5年,斯大林与美、英两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____。
29、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分治后的印度
B.分治后的巴基斯坦
30、观察图一,把下列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A一战导火线事件的发生地 B.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 C.三国同盟的核心成员国
3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哪国爆发?它具有哪些特点?面对这个危机美德各自解决方案是?
32、分别列举一战和二战的开始的标志及其战争的转折点?
33、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查询资料和调查采访等,得出结论:政策的调整对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假如你也是课题组成员之一,请你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5)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________制度;________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6)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________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7)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9)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34、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结合材料说明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火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函
材料三:1868年,日本天皇率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治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日本效仿唐朝进行的重大改革是什么?对日本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并举古代中日友好交往一例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到中日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根据材料概括两者在西学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3)近代历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说出两次战争的名称,举一例说明侵略暴行。
(4)以史为鉴,为中日关系发展提一个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