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境况)
B.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新鲜,肥美)
C.树令我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无精打采)
D.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向远处看)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与新闻特写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进行描绘。
B.《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家乡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从5月26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娱乐广播《纪实春秋》栏目将长篇联播知名财经作家孙力科力作——《任正非传》,为听众讲述任正非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以及催人奋进的创业故事。
B.听了这话,他面上还是正襟危坐着,心里却翻来覆去不是滋味。
C.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D.他对别人的质疑总是无动于衷,执着于自己喜欢的事。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入”“ ___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颈联中用“直”描绘“孤烟”,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原因是:
【2】这首诗中,诗人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小文同学收集了抒发家国情怀的诗文,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题目 | 作者 | 表达家国情怀的句子 | 批注 |
《饮酒》(其五) | 陶渊明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醉心田园。 |
《雁门太守行》 | 李贺 | ①________,________。 | 忠君报国。 |
《春望》 | 杜甫 | ②________,________。 | 忧国思家。 |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前面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下面选项中的经历与彭德怀有关的是( )
A.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
B.十七岁时,他带领农民攻打地主,并将地主家的存粮都运走了。
C.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把地方“哥老会”成员收编进红军。
D.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的田埂。
【2】请结合以上选段,参考示例,完成下表。
人物 | 人物形象分析 | |
1 | 贺龙 | 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表明他爱护部下,平易近人 |
2 |
|
|
【3】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经常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请说说原著中作者对红军领袖持怎样的态度。
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会唱歌的火炉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
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柴火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柴火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
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
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瓯:我读了文章后,觉得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好艰辛,比如:冬季寒冷漫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龙:我倒是觉得作者小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也快乐,比如:拉柴火的过程中,父亲唱歌打口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艰辛”和“快乐”似乎矛盾,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相互存在,“我的少年时代”才更值得回忆。
【2】按要求填写下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人物 | 父亲 | 姐姐 | “我” |
相关语句 | 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柴火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 | ② | 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 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 |
人物性格 | ① | 干活实在,任劳任怨 | ③ |
【3】细读文中的画线句子,品味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4】文章最后一段说“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与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会唱歌的火炉”的丰富内涵。
9、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7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