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 这次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C. 当你养尊处优、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丧失忧患意识。
D. 这里经济飞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地处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
2、下列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李宗余在前面蹬,后面还有10多个人在推。
②有网友说,从照片上虽然看不到那一张张青春的脸,但他们的样子真的好帅。
③2021年1月6日下午,一张大连海洋大学师生顶风冒雪推车运送防疫物资的照片刷屏网络。
④19岁的大二学生李宗余是其中的一名“蹬车少年”。
⑤“当时雪真大,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眼睛睁开了也看不清路。脚下还打滑,就是摸索着跟着感觉走。有人滑倒了,爬起来大家搀扶着继续向前走。”王海鹏回忆说。
⑥带队老师王海鹏就是其中一个。
A.②④①③⑥⑤
B.③⑥⑤④①②
C.③④①⑥⑤②
D.②④①⑥⑤③
3、下面语段摘自小博的随笔,请你帮他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特立独行是一种勇气,魏晋时期,陶渊明不屑功名利禄,归隐田园,安然地过着质朴的生活;仗义执言是一种勇气,闻一多面对凶险,拍案而起,戛然而止;至死不懈也是一种勇气,邓稼先为制造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鞠躬尽瘁,虽死不悔……这些勇气都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A.质朴
B.戛然而止
C.鞠躬尽瘁
D.镌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国庆节期间,扬州科技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每天馆内都济济一堂,日参观人数屡创新高。
B.阳春三月,古运河畔,杨柳拂堤,花团锦簇,游客们无不感觉如沐春风。
C.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D.2015年11月,法国巴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共造成数百人伤亡。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①继母甚谨。弱冠②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③,昼夜不倦。尝读书见吾丘子④,遂归侍养。后遇干戈,深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⑤,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性好学,老而不怠。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⑥体,终亦不改。
(选自《周书·樊深传》,有删改)
【注释】①事:侍奉,伺候。②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③三河:古地名。④吾丘子:春秋时孝子。⑤痹:指疾病。⑥支:同“肢”。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早 丧 母 事 继 母 甚 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昼夜不倦。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樊深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出两点)
6、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主要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颈联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未卜,也高度概括了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尾联深情含蓄,与《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层次井然,前后照应,如“未休兵”与“断人行”,“无家”则“寄书长不达”。
【2】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为什么偏说“月是故乡明”?
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一年岁末,一秀才看到几枝白色梅花,在漫天飞雪中,傲然绽放,触景生情,吟出一句上联: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吟毕,秀才怎么也对不出下联,第二年暮春的一天,秀才到村边散步,看到几株柳树在春风吹拂下翩然舞动,一时灵感飞动,马上对出了下联:
8、根据原文填空
(1)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4)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出奇创意地表现愁绪的句子是 , 。
(5)《陈涉世家》中陈涉石破天惊的一声质问最能表现他的反抗精神,这句话是: !
(6)《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真正的好书
周国平
①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②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③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害莫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⑤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
⑥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本来他们正是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⑦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文章说:“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选择好书以进入真正的阅读。
10、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李逵也不回话,抡过竹篙,却望那人便打。那人抢入去,早夺了竹篙。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怎敌得李造水牛般气力,直推将开去,不能勾拢身。那人便望肋下摧得几拳。李逵那里着在意里,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提起铁锤大小的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
只听的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来和你斗个输赢!”李逵回转头来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棍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头上除了巾情,显出那个穿心一点红俏髦儿来,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篱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速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速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篱望岸边一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李逵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搭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阴树下看,叫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贪看,没一个不喝采。当时宋江、戴宗看见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住,浸得眼白,又提起来,又纳下去,何止淹了数十遭。宋江见李逵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戴宗问众人道:“这白大汉是谁?”
【1】请简要概括原著中李逵的性格特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黑旋风与浪里白条的两场打斗,并简要分析这两场打斗的特点。
【3】有人认为本段连写两场打斗略显多余,只写水上的那场更简练,请你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手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千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3】简述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第⑥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5】日常学习中做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应该怎样做读书笔记?请结合本文简要回答。
12、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大家对此各抒己见。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