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图中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发生在1789年7月14日
B.它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C.它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7月14日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
2、1970年,中国航天人实现了“敢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体现这一成就的是( )
A.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炸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育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埃及人挖掘出了尼罗河
B.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C.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的河水
D.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4、从下图材料可以得出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 )。
A. 废藩置县 B. 允许土地买卖 C. 引进西方技术 D. 努力发展教育
5、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
A.A
B.B
C.C
D.D
6、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有10幅汉白玉浮雕。其中既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决心,又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坚强意志的是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劳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他们却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是最需要革命的阶级。这表明( )
A.无产阶级要承担起社会主义革命的使命
B.资本主义具有扩张侵略的属性
C.无产阶级革命前途非常光明而道路曲折
D.资本主义将必然取代封建主义
8、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实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①空海长安求法 ②玄奘、法显西行取经 ③遣唐使来华 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标志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渡江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挺进大别山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化时代 D.网络时代
11、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 )
A.黑人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B.是否允许英国在美国倾销工业品
C.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问题
D.林肯作为黑人能否参选美国总统
12、第一国际纲领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下列属于把第一国际这一纲领首次付诸实践的是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运动
C.俄国十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发表
13、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漫延,全球人民开始抗疫。“全球”的观念开始确立于
A.神学观念的形成
B.新航路的开辟
C.地圆说的流行
D.人文主义的兴起
14、《荷马史诗》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施里曼凭着对其中的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坚定信念,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遗址。这一成就( )
A.表明《荷马史诗》是完全准确的 B.证实《荷马史诗》是有史为据的
C.核实《荷马史诗》是后人演绎的 D.发现《荷马史诗》是诗人想象的
15、某航海家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述:“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三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屎味的粉渣。”这可能是下列哪支船队的航行记录( )
A.迪亚士船队
B.达•伽马船队
C.哥伦布船队
D.麦哲伦船队
16、下图人物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从恶魔般的困境中走出来。“恶魔” 指( )
A. 英国殖民统治 B. 南方奴隶主叛乱
C. 日本偷袭珍珠港 D. 美苏争霸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下列哪一著作的发表( )。
A. 《独立宣言》 B. 《人权宣言》 C. 《资本论》 D. 《共产党宣言》
18、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直接相关的是( )
A.十月革命
B.空想社会主义
C.巴黎公社
D.第一国际
19、中世纪晚期,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产生,推动了欧洲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下面选项中体现“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是
A.全球贸易
B.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C.大机器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0、课本剧表演是课堂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写了一部关于古代种姓制度的剧本,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 首陀罗担任官员 B. 吠舍在田间劳动
C. 国王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D. 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21、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是 _______
22、1688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女玛丽·婿威廉入主英国,这次政变史称“________”;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________”。
23、如图,为波士顿倾茶事件,它是____战争的导火线,此次战争开始的标志是____,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会议委任为____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____。此次战争的转折点是萨拉托加大捷,这场战争既是____,也是____。
波士顿倾茶事件
24、填空题
(1)古埃及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__,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2)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___________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3)基督教创立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___________地区;
(4)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与封建主斗争的典型是____________;
(5)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典是____________。
25、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E__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_
26、佛教的创始人是________;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________。
27、1933年,________ (人名)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________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8、1777年的________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________》,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29、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牛顿的科学巨著第一部_______________
(2)一战中的著名战役一例_______________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____________
(4)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
30、世界近代历史上大国崛起推动了世界的进程和发展。
(1)支持新航路开辟并且走上早期殖民扩张道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 。
(2)工业革命后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3)分别于18和19世纪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是 。
31、我们常说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动力。在近代史上,我们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首先开始技术革新的是哪个行业?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主要动力来源是什么?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进入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新能源是什么?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即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请写出这些国家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例即可)这些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写出一点即可)
32、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什么?《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是在哪一个人统治时期形成的?
(2)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指哪一部法律?它有何重大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法律文件是什么?基于此法律该国开始确立起什么政治制度?
(4)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1787年宪法有何重要历史地位?简要概括这种国家权力构成的特点。
(5)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的法典叫什么?体现了什么原则?
(6)通过英、法、美颁布的法律文献内容及影响,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
33、 “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这是什么文件的内容?其发表于哪一年?作者是?她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是一种完整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摘自李雅书《古代罗马史》
材料二 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拿破仓法典》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兽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
——摘编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位皇帝执政期间形成《罗马法大全》,分析罗马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法典在物权制度的继受方面与罗马法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