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作家、国籍完全正确的是(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英国
B.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C. 《观舞记》―林海音―中国
D. 《社戏》―鲁迅―中国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道劲流畅,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B.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C.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压迫人民生活在一个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D.李明那段故事虽然鲜为人知,但却是可歌可泣的,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3、下列加下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刚每次遇到老人都会主动让座,他的这种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B.北海市工商局一举查获了不良商贩沥尽心血苦心经营的制假窝点。
C.看云识天气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D.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乎不同,谁也没法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道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C.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
D.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如:《爱莲说》。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冷空气来袭,呼啸的狂风和密集的雨点一起落了下来,一夜之间气温骤降至20度。
B. 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 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
D. 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作用。
6、文化积累——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祥子是个悲剧人物,当他的幻想破灭后,自甘堕落,结果只能是沦为“城市垃圾”。
B. 《海底两万里》的积极方面包括对科学的可能性的痴迷追求,对自由的始终不渝的向往和对受压迫者的无限同情。
C.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一共买过三次车,每一次都是用自己省吃俭用、辛苦劳动赚来的钱买的。
D.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性格阴郁,知识渊博,是一名反抗压迫的战士。这一形象正是凡尔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7、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比)
B.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夸张)
C.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夸张)
D.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反问)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山门圮于河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⑶阅十余岁 ⑷不亦颠乎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9、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4)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6}古诗词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有很多。例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再比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10、母亲的眼泪
丁政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个年头了。她的泪如同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其实母亲是很坚强的,很少流泪。她长得高高大大、结结实实,精明能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挑担、拉车,样样农活不逊壮男劳力;洗衣、做饭,各种家务超过一般妇女;卖水果蔬菜、做点小生意,她的经营之道,也让人折服。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
记忆中母亲第一次流泪,还是在我十岁左右。那时,家里条件非常艰苦。由于当时的农村政策和环境等因素,父母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但要拉扯大我们兄妹三人,供我们上学,还是非常困难的,有时让我们吃饱穿暖都成问题。有年冬天,母亲为了让我能够穿暖一点,迫于无奈让我在外衣里面穿了一件姨妈穿旧的花棉袄。有一天,村里放电影,我和小伙伴们在开心地追逃玩耍。不知谁发现了我藏在里面的花棉袄,小伙伴们就一拥而上,把我摁倒在地,扒了我的外衣,拍着手起哄,说我是女人,穿花棉袄。我飞似的跑回家,脱掉身上的衣服,扔向了母亲,委屈得嚎啕大哭。夜深了,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针线活,在为我那件花棉袄的领子、袖口、衣摆上缝上一圈深蓝色的卡其布的边。母亲的脸上流满了泪水。刹那间,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在母亲无奈辛酸的泪水映衬下,卡其布发出了那个年代我们梦寐以求的、幽幽的深蓝色光泽,很漂亮,温暖了我那颗遭受创伤的幼小心灵。
母亲的第二次流泪,应该是喜极而泣。随着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母亲的吃苦耐劳、善于持家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家里仅有两三百元余款的情况下,父母靠一辆手推车、两副挑担,日复一日地劳作,建起了四间两层的砂浆房。在母亲的提议下,家里租了十几亩承包田,一年卖过五十担公粮,成为县里的种粮大户,还奖励了一辆海狮牌自行车。父母开荒造园,种了一二十亩柑橘,最多时年销量达到一百多担,还有枇杷、柿子等等;种过四五亩西瓜,多的那年收入八千多元。记忆中在母亲身上从来就没有疲倦之时。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下,家境渐渐有了改善。当然母亲最大的愿望还是作为家中老大、唯一的儿子的我,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能够跳出农门。那年我在佛堂中学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她和父亲四处奔波,终于为我求得了继续学业的机会,我成为义乌当时第一所民办高中树人中学的首届学生。望着父母辛勤劳作的背影,感受着父母望子成龙的热盼,我为曾经荒废的时光懊悔,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晚上经常看书到十一二点,早上则是听着鸡叫声起床。到了高三最后一学期,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我得了很重的神经衰弱症,经常整夜睡不着觉,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我感受到了母亲内心的煎熬,但她什么都没说,只是每天两趟骑车往返七八十里路,为我送来煎好的中药,一送就是三个月。每天喝着母亲送来的苦不堪言的汤药,我终于走出了那一段灰暗的日子,成为了树人中学和家族中第一位大学生。当大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母亲的泪水是何等的欢快……在大学里,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浙江省优秀大学生、大学校报记者团团长、学生会主席、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时还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一系列荣誉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记忆中母亲第三次流泪,是对我再也无法表白的爱,是对生命无限的留恋。大学毕业后,我没有贪恋大城市优厚的工作条件,回到了义乌,那时淳朴的我只想离家近点,回报父母、回报家乡。起初到了区农技站当一名普通农技员,后来到了义乌市农业局文秘科,再后来调到了义乌市委办当秘书,工作、结婚、生子、买房……开始了成家立业艰辛跋涉。一九九四年单位开始集资建房,总共需交七万多元钱,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月工资只有二三百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父母没日没夜劳作,省吃俭用,倾其所有,一次一次资助我。一九九五年国庆节后,母亲说,晚稻收割的农忙时节还没到,乘此可出去打打工赚点钱,政儿的集资房还剩最后一期要交的一万五呢。于是,她来到佛堂一家企业的建筑工地上干活,每天可以收入十六元。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母亲在工地上推水泥砂浆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造成颈椎骨折。当我得知消息赶到医院时,母亲躺在急救床上,全身插满各种管线,她已无法说话。我焦急地俯下身子,喊了声妈妈。母亲瞪大眼睛死死地看着我,两行泪水从她眼中夺眶而出……大爱无语,大悲无声。任凭我千呼万唤,母亲还是走了,像一朵花从空中飘落,早晨出门时的被窝里还残留着她的体温,灶台上还放着她做的汤团。那年她才四十八岁。
母亲是平凡的,她是世上千千万平凡母亲中的一员。她的泪,还有她的勤劳、坚韧、朴实、乐观,在我整夜整夜流泪思念中变成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将伴随着我悲欢笑泪、沉浮历炼的一生。
【1】本文回忆了母亲的三次流泪,请分别概括出母亲三次流泪的原因。
【2】请写了母亲第一次流泪时的心理活动。
【3】为什么说母亲的第二次流泪应该是喜极而泣?
【4】你觉得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5】你是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她的泪如同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的?
11、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凡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 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选文记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通过第①段划线句子,说一说你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4】第③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2、 “珍惜”指珍重爱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珍惜常伴左右的友情,珍惜稍纵即逝的时光,珍惜当下亦苦亦甜的生活……
请将“珍惜_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