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B.近日,雁山区一民房发生火灾,现场浓烟滚滚,气冲斗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令人痛心。
C.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复习,他却为游戏通关而沥尽心血,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电脑早已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东西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平是一位优秀的教练,他经常向学员请教,真可谓不耻下问。
B.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C.她在家拖地的时候不小心扭了脚,真是祸不单行。
D.考试前夕,妈妈还念念有词地叮嘱我一定要沉着冷静。
3、下列句予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乎不同,谁也设法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B.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家”。
C.友谊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页,我们彼此心有灵犀,共同分享着生命中的喜悦。
D.当爷爷在电视上看到歹徒残忍杀害那些无辜生命的时候,顿时血气方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B.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C. 那一夜,在几百公里外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震动。
D.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迭起(dié) 气冲斗牛(dǒu)
B.屏障(píng) 诧异(chǎ) 锲而不舍(qiè)
C.污秽(huì) 嗥鸣(háo) 鞠躬尽瘁(cuì)
D.诘问(jiè) 愧怍(zuò) 鲜为人知(xiān)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存在感其实不是锋芒毕露,而是一种让人舒适又信赖的感觉。
C.他津津乐道地谈论着电影《阿拉丁》中与原版不一样的画风。
D.“五四”运动中,他是一个忧心忡忡,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立足全党、面向社会的互联网学习载体,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9、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3)《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素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边塞奇特夜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许多成语都源于古文,请你写出“扑朔迷离”在《木兰诗》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
(6)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__________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_________。古诗中描写黄河的诗文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 “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 “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④文字之外, 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1】对第①段的内容或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交代了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时间。
B.本段表达了“我”的悲痛之深。
C.开篇以痛写起,奠定全篇沉重的感情基调。
D.“罩上双层的悲哀”,“罩”字使用生动而贴切。
【2】选文第③段提到吕叔湘先生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A.借吕叔湘先生的亲身经历,突出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B.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道的品德。
C.从侧面印证叶圣陶先生做文章喜欢字斟句酌。
D.看似随意的语言,实际是写叶圣陶先生的谦虚和感切。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老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B.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C.从选文来看,作者表扬了叶圣陶先生的工作风格严谨、认真,委婉地批评了叶圣陶先生身上那种迂腐、僵化特点。
D.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行文沉稳平和,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4】选文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是( )
A.平易质朴 B.轻松幽默
C.深刻诙谐 D.庄重深沉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責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責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杜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責任,那良心便时时劇蒯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1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阃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責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責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盂于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責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巳,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小孩,本来没有責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对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 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下列对选文第④⑥段加点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卸却”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B. “解除”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C. “这种苦乐循环”一句中的苦是指负责任带来的身心劳苦。
D. “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句中的苦是指别人施加给的痛苦。
【3】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使语言生动活泼。
B. 选文语言凝重轻灵又流畅简洁。
C. 选文第④段使用了引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D. 选文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有力地支撑了论证。
12、按题目要求完成作文。
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孤单前行。父母的辛勤养育,师长的教诲叮咛,朋友的陪伴扶持,甚至阅读一本好书,欣赏一首好歌,遇见一朵花开,或烙印在内心深处的一个记忆, 或坚守于内心的一份信仰,都可能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亮色和感动。
请以“有你(你们),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中心突出;感情真挚;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