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在作者笔下,小桃树是坚强,是希望,是梦的精灵。
B.文章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小桃树恶劣的生长环境和不幸的遭遇,从而反衬、烘托了小桃树的坚韧。
C.小桃树代表了奶奶对“我”的恩情:呵护着的是“我”“我”的梦想、“我”的幸福。
D.文中“奶奶”这个人物可有可无,因为本文主要是通过小桃树来托物言志的。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咀嚼 咳嗽 波澜 如释重负
B.尴尬 矜持 俯瞰 语无伦次
C.选聘 烦燥 震悚 五赃六腑
D.头颅 取缔 商酌 锋芒毕露
3、(题文)下列短语不完全同类的一项( )
A. 雄伟壮丽 改革开放 土地和杂草 表扬与鼓励
B. 一泓泉水 外国朋友 完全相信 第一场秋雨
C. 太阳升 老师讲课 大家唱歌 小明进门
D. 喷出火焰 看到长城 热爱祖国 祖国繁荣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孱头(càn) 告罄(qìng) 震悚(sǒng) 心有灵犀(xī)
B.忏悔(chàn) 修葺 (qì) 猥琐(wěi) 怏怏不乐(yàng)
C.亘古(gèng) 颤抖(zhàn) 溯流(sù) 气冲斗牛(dǒu)
D.挑逗(tiǎo) 晌午(shǎng) 羸弱(léi) 金蝉脱壳(qiào)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 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
C. 田野里生长着高粱、玉米、大豆……等庄稼。
6、下列对《已亥杂诗》的理解有误一项是(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B.“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此句表明自己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C.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D.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7、下列字形与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yīn)红 挚友 仰之弥(mí)高 锋芒逼露
B. 亘(gèn)古 斑斓 酣(hān)然入梦 苛捐杂税
C. 污秽(huì) 侮辱 怏(yāng)怏不乐 天崖海角
D. 愧怍(zhuó) 漫步 心有灵犀(xī) 血气方光
8、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唐代 元结 《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晓雾将歇 (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 (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 (4)不可名状 (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 为之怅然
B. 自康乐以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D. 念无与为乐者 与余舟一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石之美,甲文写水突出了水的_______特点,写石突出了石的_______的特点;乙文写石突出了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_______特点。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感。甲文表达了作者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临泉的志趣。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古诗文名句默写。
(1)《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或才干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请你写出连续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是一场狂欢
一整个冬天,这个舞台都安静至极,除了偶尔飘落的雪花和偶尔闪过的鸟鸣,便再也没有光临者。
事实上,在这个舞台下面正在酝酿着一场演出。小草、小鸟、树木、花朵、河流,都在悄悄地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在温暖的阳光下,空气变得温润,大地变得松软。我们从阳光和微风中得到了信号。我们无法道出它们和冬天的不同,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周遭的空气里潜伏着的暖流。空气不再那么干冷,它像一个江南女子,开始柔情似水。阳光不再那么无力,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男孩,开始有了自己的力量。大地上虽然还没有绿色,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脚底下的萌动。而这,是演出正式开始前,大自然传达出的一点点信号。
接着,小草探出头了。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什么时候破土而出。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在微风中摇摆。它的绿色在阳光下显得那么耀眼,那么柔嫩,又那么亲切。小草应该是舞台上最早的演员。它那么纯粹的绿在春天里,既不像小鸟那样呼朋引伴,也不像花朵那样招蜂惹蝶,但如果没有它,春天就不像春天了。它的出现,是春天里的第一场表演,素雅、简单,却足以让我们兴奋。
紧接着,树木也出场了。它伸了个懒腰,让自己的肢体尽情地舒展在春天里。然后,它往自己的身上不停地添加绿意。春愈深,绿意就愈浓。它的表演最为漫长,最为缓慢,往往不知不觉就会表演到夏天。但是它无疑是舞台上的中坚力量,谁也没有办法代替它。纵然花儿如此娇艳,却也只能让春天一时生辉,只有树木,才能担负起整个季节的责任。
舞台上的主角当然是花。它们让春天愈演愈烈,同时也把春天推向高潮。金色的迎春花出现的时候,春天才刚刚开始。那时别的花还没有出现,是人们一窝蜂地去欣赏它。它不太常见,往往一小片一小片地躲在山林里。它让春天有了种神秘的味道。它退场之后,其他花便蜂拥而上了。雪白的梨花、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火红的杜鹏花……它们是春天的衣服。春天是通过不停地更衣,不停地梳妆,才显得那么娇媚诱人的。它们带给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惊喜,又牵引数的孩子去追逐,去奔跑。它们把身上的片撒落在河流里,让河水把更多春天的信息传达给观众,于是世间有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诗句。
小鸟是最尽职的伴奏者,小草间、花丛中、河流边,都散落着它的歌声。春天的歌谣,或许是它传唱给人春天是一场狂欢,支撑起它的,就是那些春天里的表演者。
(作者:范泽木。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依次描写了(1)_____——(2)______——(3)______——绿意渐浓的树木——万紫千红的花儿——(4)______
【2】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1)它那么纯粹的绿在春天里既不像小鸟那样呼朋引伴,也不像花朵那样招蜂惹蝶,但如果没有它,春天就不像春天了。(从表现手法角度)
(2)春天是通过不停地更衣,不停地梳妆,才显得那么娇媚诱人的。(从修辞手法角度)
【3】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试举例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②(注释:②〔一边儿〕即同样的。)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B)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1】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北京(籍贯)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B.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车子,却冒险地牵回了五匹骆驼的,骆驼祥子的外号是祥子卖了骆驼之后才得来的。
C.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精神世界是滞后而苍白的,祥子的堕落与他无力抵御花花绿绿的物质引诱有关。
D. 《骆驼祥子》的语言俗白、亲切,新鲜、活泼,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2】分别概括文段(A)(B)中祥子的性格特点,并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祥子的变化。
12、以“那一次,我真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1)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表达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感动”“后悔”“惭愧”等。(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