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诵与积累。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__________,既愿久立四望,_________。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总起,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包含了长征中的两个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3.浓浓家乡味,悠悠故乡情。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这样表达愁思:“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
4.动人的小说情节,感人的人物形象。《桥》中的老支书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狼牙山五壮士》中战士们__________的精神让我们难以忘怀,《穷人》中桑娜和渔夫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还通过《金色的鱼钩》认识了一位___________的老班长。
5.泱泱中华,仁人志士谱写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赞歌。陆游的名句“________”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下,但从没有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民族英雄李纲的一句“祖宗疆土,当以死守,_________”,至今读来仍字字泣血。
6.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子曰:“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反是。”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做乐于助人的君子,不要做冷眼旁观的小人。
2、比一比,快乐组词语。
3、词语填空。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这个句子中的“飘飘悠悠”这个词的结构很有特点,请再写两个这样结构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柔软”与词语____意思相近,“芦花”还可以与____、____等词语搭配。
4、词语解释。
排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茅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我留意到街上有指示地名的路牌。我看到“建设路”的路牌上拼音是这样写的: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雪
[唐]韩愈
新年①都未有芳华②,二月初③惊④见草芽。
白雪却嫌⑤春色晚,故⑥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②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③初:刚刚。④惊:新奇,惊讶。⑤嫌:嫌怨;怨恨。 ⑥故:故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和_______。
【2】下列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而分外焦急的心情。
B.“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C.“却嫌”“故穿”,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D.“作飞花”三字,化静为动,抒发出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惆怅、遗憾之情。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描绘的美好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填空。
【2】诗中运用了 、 、 等修辞手法。
【3】诗词中“暖”字暗示了_______;“寒”字暗示了______________。
【4】诗中第②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 。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由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_所作。根据词作可知,词人看到了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嗅到了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能够表现出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西江月”是标题,“夜行黄沙道中”是副标题。 ( )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点明了是夏季,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 )
(3)这首词的第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严谨。 ( )
9、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 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 lú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 bēng)得紧紧的,全神(贯 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 的山路上,横七(坚 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用“√”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镇定( ) 险峻( )
B.找反义词:平坦( )心不在焉( )
【3】文中画“----”句子,既是_______句,又是这一自然段的__________句。
【4】片段主要抓住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的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描写。
【5】本片段采用 结合的方法,既关注了 ,也写了 。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10、大雪山
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雪。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上还是白雪纷飞,寒风刺骨。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8个月了。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动派,红军要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也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做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做大衣。
上山以前,每个战士都喝一碗辣椒汤。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御山上的寒风。
红军开始翻越大雪山了,一个接一个,一队接一队,出现在白茫茫的大雪山上。
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乌云带来了冰雹,打在炊事员挑的洋铁桶上,“叮叮当当”地响。冰雹刚过去,大雨又来了,冰凉的雨水淋湿了衣裳,还直往领子里灌,弄得战士们浑身是水。英雄的战士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山顶前进。
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许多战士冻得嘴唇发白,牙齿“格格”地响。他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身强的扶着体弱的,男的拉着女的,小鬼们拉着马尾巴。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
红军的宣传队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站在半山腰,敲着锣,打鼓,挥着红旗,鼓动大家前进。几万红军跟着红旗,跟着毛主席,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前进。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前进,前进,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没(méi mò)膝(xī qī)的积雪 稀薄(bó báo)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力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难——(______________) 稀薄——(______________) 恶劣——(______________)
【4】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________)
(2)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________)
【5】画出一句含有破折号的句子,并写出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答问题。
①面对大雪山,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分别是怎么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翻越大雪山的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永远的“拔哥”
在广西右江老区,韦拔群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们谈到韦拔群,仍然亲切地称他为“拔哥”,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少年时代起,韦拔群就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敢想敢作敢当的品格。
有一次,韦拔群与穷孩子们结伴下河游泳,看到同伴的衣服破烂不堪,他悄悄地先上岸,把其中一个穷伙伴的破衣服穿走,把自己的好衣服留下。
韦拔群家里衣食无忧,但他看到乡亲们穷得常常揭不开锅,心里十分煎熬。有一次,他趁着家里大人外出干活,他把铁钳放到火膛里烧,用烧得通红的铁钳把自家粮仓底板钻透,把家里的许多粮食偷偷送给了乡亲们。
韦拔群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他于1921年开始组织家乡农民兄弟搞革命,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21师师长。
1930年11月,红7军主力奉命北上,离开右江根据地。根据革命的需要,红七军前委决定留下韦拔群继续坚守右江根据地。韦拔群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并主动把自己部队中的精兵强将、优良武器都补充给了北上的主力部队,自己只留下一个番号、一面旗帜,带领百余人留在右江根据地,发动群众,重新组建部队,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
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北上后,桂系军阀乘根据地武装力量薄弱之机,纠集了数倍的兵力,先后3次、历时近两年时间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长时间毁灭性围剿,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砍光,井水投毒,扬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
1932年8月底至9月下旬,桂系军阀派第七军军长廖磊为总指挥,纠合近1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第三次疯狂“围剿”。在韦拔群的带领下,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拼死抵抗,直至反围剿失败,大部分军民英勇牺牲。10月18日,韦拔群与师政委陈洪涛在西山山洞中研究决定分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当夜因病暂住洞中。19日凌晨,重病昏睡中的韦拔群被叛徒韦昂杀害,时年38岁。
韦拔群在革命处于极其困难的低潮时期,总是坚定地对战友们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韦拔群,这位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开创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绩。对于他,人民共和国一直没有忘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的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对他念念难忘,予以了深切的怀念和极高的评价。
邓小平是百色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与韦拔群是亲密战友。1962年,在韦拔群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韦拔群作了205个字的题词。他饱含深情、满怀敬意地高度赞誉:
“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
他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
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
他一贯谨守党所分配给他的工作岗位,准确地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
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如今,在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韦拔群故居旁,一块墓地里埋葬着韦拔群及其一家十几口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亲人。群众经常自发前来祭奠。
【1】根据以下提示,用“‖”给文章分段,填写留空的段意。
第一段:人们很崇敬韦拔群
第二段:
第三段:韦拔群是农民运动的重要领袖,是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重要领导人。
第四段:
第五段:邓小平等许多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对韦拔群给予了极高评价。
第六段:
【2】从第6自然段中你看到的韦拔群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邓小平为韦拔群的题词中用上了排比的写法,请你用横线将用了排比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雨中的丁香具有( )的特点。
【2】“丁香结”的说法是怎么得来的?请用“﹏﹏﹏”在文中划记出来。
【3】作者由“丁香”联想到了愁怨。像丁香一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有( ),象征着( )。
【4】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最后一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感受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②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请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的叙述方式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3】填一填。
这点微弱的光是________点燃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第②段中“举得高高的”,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穷人》片段,回答问题。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 没有人 天啊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今我怎么对他说呢 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请在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1)文中“裹住”的“裹”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部。 (2)“忐忑不安”中“安”的意思有: A.安全; B.安装; C.安定。在文中应取______。
【3】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自食其果________ 心神不宁_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为什么忐忑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的“这样做”指的是_______。桑娜觉得非这样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从中你体会到桑娜________________品质。
15、这些哲理,人类怎么可能完全领悟?(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仙境怎能离得开浩瀚的云海呢?(改为感叹句)
(2)这些松石也有挺拔之感,这些松石总显得有些朦胧。(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3)经过努力,我的学习目的提高了。(改病句)
(4)几缕朝霞染红了东方。(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7、句子训练。
1.我爱雏鸟。(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经常回忆过去一些有趣的往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非常着急。(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你己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改为陈述句)
2.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改为“被”字句)
3.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改为双重否定句)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修改病句)
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3)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用例句所用的修辞改写下面的句子)这辆车开得太慢了。
__________
(4)根据下面的情境续写句子,通过动作描写表达人物的感情。
放学了,同学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孤独地走在操场上,__________
20、句子加工
①在战士们的一片欢笑声中,我慢慢地了解到这个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巨浪扑上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他把想法毫不保留地全部讲了出来。(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让你难忘。六年来,你结识了很多老师、朋友,学到了很多知识。请你以《难忘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事例具体,感情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