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邯郸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欧盟委员会看来,特朗普政府给欧盟国家设置的目标完全不现实,欧盟必须抛弃单方面妥协的幻想。虽然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目标还不太清晰,但是可以预料的是欧洲汽车制造业很可能首当其冲

    ②林清玄于195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等文集接连问世。

    ③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影响极大。

    ④读书的乐趣很难和他人分享,因为读书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安静地读,安静地体会,才更有收获。

    ⑤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喊冤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罚不当罪,而是因为他认为还有其他人没被揪出来,相比之下,他觉得“不公平”。

    ⑥从巍峨雄壮的王屋山到奔流不息的母亲河,从时尚现代的城市到古朴自然的田园村落,全域旅游让山高水长的济源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A. ①②④   B. ③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 2、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美问题学者克里斯多夫•萨巴蒂尼表示,委内瑞拉的退出可能导致美洲国家组织面临重大分裂。曾经代表世界半壁江山的组织将分崩离析。

    (2)日前,杭州批捕涉非法校园贷55人。一女生借了2万元还不起,只好再次“求助”高利贷公司,声东击西,以至于3个月后竟总共欠了放贷者25万元。

    (3)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4)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股票、期货、基金市场,不利于金融稳定,政府应采取必要政策使游资百川归海,脱虚入实,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

    (5)经典阅读在今天这个碎片化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越来越成为我们需要提倡的阅读方式,但过分咬文嚼字,从而曲解了经典作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6)5月20日,共青团路将全线贯通,小伙伴们的休闲习惯只怕要变了,主城区东起泉城路、西至经四路的商业黄金走廊呼之欲出

    A. (1)(2)(5)   B. (2)(3)(6)

    C. (1)(4)(5)   D. (3)(4)(6)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成了空头支票,有关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②这场比赛谁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心照不宣,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处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青年人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而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行远自迩的心态去奋斗。

    ④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常常食不暇饱,只好饿着肚子上学去。但他的母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继续念书。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⑤   D. ③⑤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 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 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②优秀的文学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 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③中方对4 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 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

    ④导师是位德高望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十数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 为大弟子,理应辅助导师的工作,为其分忧解难。

    ⑤风骨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 风骨不再成为多数作家的自觉追求,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立意高远的节目,   ,我甚至能够预感到它在未来源源不断的影响。时代 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如此体现泱泱大国人文底蕴和思想美学的节目,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更是 适合走出去的“时代文化代言”。   ,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①不仅“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而且“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②不仅“立足当下,再造流行”,而且“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

    ③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

    ④中国传统文化只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起源于地球上的少数地区,之后逐渐扩散到广阔的各大洲。数量有限的早期人类群体处于孤立、分散状态,他们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部落、民族和文化。虽然人类的数量不断增长、分布越来越广、交流越来越多,但文化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不同人类群体对世界认知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表达。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把“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其文化遗产。当前,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仍然是人类文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化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如分为村落、社区、城镇、部落、民族、地区、国家、大洲、教派、宗教等文化,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科技和交通运输等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圈。具体地看,各个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要一些特殊的文化形式来组织,从而形成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组织型文化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主流文化(如儒家思想),而且二者本身也存在紧密联系。历史上,语言和宗教、主流文化是形成区域文化和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因素。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对世界不同认知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表达,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多样性的存在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多样性既是世界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种价值观。作为-种价值观,就是既要认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恪守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当前,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需要我们尽力维护,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似,能够帮助人类应对世界资源的有限性。从自然的角度看,地球的最大特点之-是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密不可分。生物多样性为文化多样性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多样性反过来又反映不同人类群体对其所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因此,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人类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必须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使人类文明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9月25日)

    1下列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指不同的人类群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弘扬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B. 文化多样性是由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同层次的文化体系构成,代表着各个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要。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它的存在促使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D. 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人类群体对其所处环境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能促进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以人类起源为出发点,以人类文明发展为落脚点,阐明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B. 文章论述不同领域的人类群体有着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意在表明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不同。

    C. 文章从价值观的高度阐明了作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研究文化多样性应有的正确态度。

    D. 文章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分析文化多样性,意在阐明文化多样性在当前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人类群体处于孤立、分散的状态,由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的不同,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和对自身文化的表达也不相同。

    B. 人类群体在不同领域的文化需求由两种文化形式来组织:一种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一种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主流文化。

    C. 生物多样性是世界自然生态的最大特点,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很重要。

    D. 如果我们不能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不尊重差异,不理解个性,人类世界就不可能呈现出现在这样多姿多彩的文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被贬黄州时多次畅游赤壁回忆英雄,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执长矛吟咏的句子是“________”,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儒者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宫女早起梳理发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周敦颐所言“晋陶渊明独爱菊”。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关雎》开篇写到雎鸠,是为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兴。

    (2)李白在《蜀道难》中,先用“ 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山势之高险,后通过描写急流、瀑布发出巨大声响来写蜀道之险。

    (3)韩愈在《师说》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一种人,对儿子“____________”;而自己“则耻师焉”。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人的表情和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其中“__________” 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弹奏琵琶的手法。

    (3)李商隐的诗歌具有意蕴深厚的朦胧美,《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美好事物不常在或美好理想难以实现,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世间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胸襟和境界。韩愈在《马说》中列举了三种不能发现人才的现象,首先是“策之不以其道”,再次是“___________ ”,还有“____________ ”,而这最后者尤其耐人寻味。

    (2)荀子在《劝学》中表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扶摇直上”。而屈原在《国殇》中写到“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为南宋李清照写作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提供了灵感。

    ② 《鸿门宴》中沛公解释自己派兵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⑤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环境中,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生花妙笔写下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道中书所见(节选)

    金·元好问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注)①1241年,诗人北游金城县(今山西应县),归途经过雁门,目睹蒙古政权下百姓苦难,遂有此作。②营幕,这里指军队。③捶楚,指杖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金城停留了十天,看到了城外百姓和城内官府苦乐不均的现象。

    B.百姓点亮火把,星夜劳作,却还是因为延误了官府的工期而遭受杖刑。

    C.面对百姓苦难,诗人生发了一种无力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无奈之感。

    D.“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两句,用景物描写烘托了百姓谋生的艰难。

    【2】诗人描写了百姓哪些方面的“惨”?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刘璋以好之至蜀  逆:忤逆,违背

    B.曹、刘之不          敌:对等,相当

    C.不过数十万金        捐:舍弃

    D.岂复行窃步          翳:隐匿,隐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言战不曹操之能           桑之未落,其叶沃

    B.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反不能及

    C.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贻之

    D.公制不许                 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B.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C.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D.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文第二段写诸葛亮用诈力帮助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从而丧失了忠信。

    B.苏文第三段批评孔明没有把握曹氏兄弟有隔阂的时机,用反间计,是谋略不足。

    C.苏文第四段驳斥唐代吕温对于孔明的看法,指出吕温的见解也只是书生之论。

    D.洪迈在文中驳斥陈寿评价诸葛亮是“危计不用”,认为诸葛亮是敢用“危计”的。

    【5】对选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学上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B.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人的字一般是成人礼时,长辈所起。例如,项羽,字籍。

    C.孤,古代指幼年丧父,即孤儿。《陈情表》中“祖母刘悯臣孤弱”,中“孤”就是这个意思。

    D.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可以泛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2)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7】请概括苏轼、洪迈二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有人说,经典名著总是令读者回味无穷。这句话说出了在文学名著阅读中,常有回味不尽的感受。请从以上六部名著中任选一例,谈谈你的这种体会。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故事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 狂人(《狂人日记》)

    天保、傩送(《边城》)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

    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