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代设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置县,县视其大小置“令”或“长”。秦朝的郡守、县令( )
A.分工明确且互相牵制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经地方推荐产生
D.在郡县可以世袭
2、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
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3、宋朝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成为乡约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时乡约以宣讲明太祖朱元璋“六谕”为主。清朝乡约宣讲内容除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还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基层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完善
D.乡约教化逐渐与法律交融
4、辽的地方行政规划,从阿保机时即已开始建置许多州县,后来在设官分职方面也“大略采用唐制”,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名号。由此可知当时( )
A.辽国普遍汉化
B.民族隔阂消失
C.民族矛盾缓和
D.民族融合加深
5、1947年7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三颗战略棋子”的决议,即“两军过河,一军渡江”的战略构想。后来,这一构想因形势变化而演变成三军“品字形”出击中原。据此可知,中共中央当时谋划的是( )
A.战略防御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6、下表数据反映出当时英国( )
全伦敦各等级比例(1889年)
各等级 | 人数 | 占比 | 合计 |
最穷的一类 | 37610 | 0.9% | 30.7%处于贫困状态 |
非常穷的一类 | 316834 | 7.5% | |
穷人 | 938293 | 22.3% | |
生活不错的工人 | 2166503 | 51.5% | 69.3%生活相当不错 |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上的人 | 749930 | 17.8% |
A.城市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B.阶级对立和矛盾大大缓解
C.贫富分化得到有效抑制
D.建立工人政权的条件成熟
7、伯里克利的演讲中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伯里克利最有利于保障“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的改革措施是( )
A.设置人数众多的陪审法庭
B.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C.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D.所有官职都实行抽签和轮值
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出现了大量荒废土地。北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男子、妇女、奴婢,耕牛,甚至一些特殊群体(孤寡老人等)都能授田。其主要目的是
A.发挥耕牛在农业中的作用
B.获得门阀士族的大力支持
C.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D.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负担
9、宋代货币贮藏十分流行,许多富人有库藏,称为“镇库钱”,这些货币一旦被贮藏则可能被埋藏于地下永无见天之日,或藏之库中至累世不用。上述现象( )
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源自白银货币化的冲击
C.体现了纸币的主币化
D.导致通货膨胀日益加剧
10、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不断变革,如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表格的内容我们可以推知(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A.地方行政架构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困局与探索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秦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11、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一人就是“十三行”行商伍秉鉴(1769—1843年)。据伍家自己估计,1834年他们的财产总值已达2600万银元,大约占到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这笔巨额“财富”的获得是由于伍秉鉴( )
A.适应了近代商贸发展变化
B.扩展了传统商业的领域
C.创新了商业金融经营形式
D.拥有垄断对外贸易特权
12、1984年,石家庄市造纸厂职工马胜利请求承包亏损的企业,他通过改变“吃大锅饭”的现状等手段,承包第一年就为厂里盈利140万元,4年后利润增长21.94倍。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承包企业的高潮,十多个省份专门下达学习马胜利的红头文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政企不分的弊端得以解决
D.生产资料公有制被冲击
13、有文章提到“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由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此文提到的这一现象存在于( )
A.1956~1978年
B.1953~1956年
C.1949~1956年
D.1949~1954年
14、《明史》载:政府田赋的征收,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做法
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税收政策调整
C.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D.有利于小农经济稳定
15、一条鞭法最初在江南地区顺利实施,在北方推行时却遭到抵制。有官员认为,“务本者,子立之身,并应租庸;逐末者,不占一役”“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而田卒污莱(荒废)”。据此可推知,一条鞭法在当时( )
A.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
B.奖励工商加剧贫富分化
C.已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D.征税标准不一激化矛盾
16、《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17、《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18、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19、如图所示是一幅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画中的核心人物正在种植向日葵的田地里劳动,而这些向日葵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的。该年画( )
A.表达了人民对合作社的支持
B.宣扬了爱国奉献的社会新风
C.显示了“双百”方针的号召力
D.真实描绘了农业的生产场景
20、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赋税制度、政策,按其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③“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齐佣(庸),每日三尺”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21、“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
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
B.规模小且仅为家庭副业
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
D.手艺的传承归行会负责
22、孔子主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上述言论( )
A.使儒学地位开始正统化
B.体现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C.主张教化和刑罚相结合
D.强调道德教化重于法治
23、1842年.魏源建议在得风气之先的福建、广东二省增试水师一科.有能制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等奇器的人,给子科甲出身;有能驾驶飓涛、熟悉风云沙线、会使用洋枪洋炮的人,给予行伍出身。魏源的这些主张旨在
A.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B.发动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C.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D.摧毁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4、传统观念认为,农具从石制直接过渡到铁制,青铜农具从未普遍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历年考古发掘资料与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载和民俗学调查成果,提出商周时期曾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由此可见
A.青铜农具的质地优于铁质农具
B.商周农具的使用无法考证
C.商周私营青铜铸造业获得发展
D.考古发现更新人们的认知
25、意义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⑩__________。
26、秦朝统一和灭亡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
27、历史的时空
假设你乘上“时空穿梭机”,就可以体验不同的历史时刻,见证各种历史变迁。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填写史实。
你来到了15世纪末的意大利,作为画家有幸看见了达·芬奇正在创作取材于圣经故事的代表作(1 )。
你来到了1701年的英国,作为议员表决通过了(2 ),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你来到了1782的英国,作为工匠亲眼见证了(3 )发明的“万能蒸汽机”运作。
你来到了1856的俄国,作为士兵参与了与英、法、土耳其等国之间的战争——(4)(战争名称),结果俄军大败。
你来到了1865年的上海,有幸招入李鸿章创办的(5 )工作。
你来到了1900的巴黎,目睹了展览会的戏剧性场面,慨叹新近被驯服的力量——(6)。
28、背景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_______、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9、有利条件
(1)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充斥。
3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是_____。
31、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 “________”,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____”和晋商。
32、请将下列一战前发生的民族独立运动填入对应的区域
A 中国爆发辛亥革命 B 海地独立 C 印度掀起反英斗争
D 埃及掀起反英斗争 E 埃塞俄比亚发动抗意战争 F 伊朗爆发立宪革命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⑥_______
33、1982年_______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_______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4、电影
(1)产生
a.背景:①__________的进步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b.标志:②______年,卢米埃尔兄弟公映电影短片。
(2)发展
a.美国格里菲斯拍摄③________________,称为“默片”。
b.苏联发展迅速,拍摄了④________________等。
c.⑤_______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
d.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⑥____________拍摄成功。
e.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问世。
3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来,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3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请回答:
(1)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简述唐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2)宋词分为哪两大派别?各举两位代表人物。
(3)元明清时期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则主要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近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秦朝、元朝为了有效管辖地方创立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为古希腊雅典城邦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谁?使其发展达到顶峰的又是谁?
(3)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这是由颁布的什么法律文献确定的?
(4)美国联邦政府结构中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什么原则?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建立了什么政体?
38、简答题
请回答孟德斯鸠、康德两位著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39、阅读下表,从“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思想与社会进步
托古改制 | 经世致用 | 师夷长技 | 中体西用 | 变法图存 |
三民主义 | 实业救国 | 民主与科学 | 尊孔复古 | 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