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相关数据(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由此可知( )
项目届数 | 代表总数 | 少数民族代表 | 少数民族代表占总数% | 有代表的少数民族个数 |
一届 1954 年 | 1 226 | 178 | 14.5 | 30 |
二届1959 年 | 1 226 | 179 | 14.6 | 30 |
三届 1964 年 | 3 040 | 372 | 12.2 | 53 |
四届 1975 年 | 2 885 | 270 | 9.4 | 54 |
五届 1978 年 | 3 497 | 381 | 10.9 | 54 |
六届 1983 年 | 2 978 | 405 | 13.6 | 55 |
七届 1988 年 | 2 978 | 445 | 14.9 | 55 |
A.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
B.新中国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得到有效落实
D.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管理国家事务
2、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3、西汉分置铁官于四十郡,遍布全国。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华北、内蒙古、华东、中南以至新疆等地,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三十多处。汉代的矿场、大者一家千余人,小者亦数百人,这反映出汉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民营经济发展规模较大
C.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D.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4、18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新的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是( )
A.贸易公司
B.垄断组织
C.工厂制
D.手工工场
5、19世纪中叶,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成果,探讨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产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出版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撰写
D.《法兰西内战》的编写
6、据《秦集史》记载:“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这说明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
A.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B.秦国的经济文化落后
C.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新制度
D.东方诸国的改革失败
7、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8、《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9、“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初等教育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②最早在英国发生
③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
④促进工厂的产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表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下表可以得出
派系 | 代表人物 | 靠山 | 控制范围 |
皖系 | 段祺瑞 | 日本 |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各省 |
直系 | 冯国璋 | 英美 | 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
奉系 | 张作霖 | 日本 | 东北三省 |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
B.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国家
D.列强在中国利益互补
11、中世纪的西欧,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
A.国王权力形同虚设
B.中央集权较为艰难
C.王权居于教权之下
D.君臣之间地位平等
12、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食谱中属于奢侈品,只有富有阶层才可经常食用。但到18世纪60年代,南部劳工家庭主食的三分之二为小麦,东南部甚至可以达到90%;相较而言,畜牧业占优势的北部占比会低一些。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A.小麦储藏技术得到显著改进
B.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
C.生产发展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工业革命缩小贫富差距
13、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A.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14、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 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B.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D.城市兴起发展的推动
15、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理想。2021年2月25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反映出( )
A.人类的理想
B.国际的合作
C.科技的进步
D.制度的优势
16、对于行会组织,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是在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后产生的
B.行会是一个团体,是为了反抗基督教会的欺压而成立的
C.行会保护本行业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D.手工业者按照不同行业组成行会
17、据《贞观政要》记载: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时任门下省侍中) 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亦取。’ 徵又不从,不肯署敕。……乃停中男。”材料最能说明当时( )
A.相权分散皇权加强
B.宰相参政职能强化
C.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D.行政效率较大提高
18、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
A.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
B.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
C.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D.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19、中国宋代描写孩童形象的绘画,注重表现某一类人物的共性特点,不同时期的孩童性别、衣着、年龄不同,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天真、烂漫、喜悦的感觉是相同的。在西方,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中,3个小孩无论是长相还是给人的感觉都是大不相同的,画家注重对人物个性的描写。由此可见,导致中西绘画上述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绘画的颜料与技巧
B.写意写实的绘画理念
C.商品经济发达程度
D.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
20、由于古典时代(城邦时期)雅典公民都拥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因此他们之间不需要严格地区分开来。他们并不需要通过住宅的不同来体现贫富的差异。对他们而言,宗教与政治的大型建筑远比他们自己的住房重要。这反映了古典时代雅典( )
A.城邦意识至上
B.经济发展迅速
C.贫富差距不大
D.人文思潮盛行
21、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阿兹特克历较其他古代历法更为精确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中蕴含了印加人的历史观
22、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关于这一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代表都以抽签方式选举产生
B.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低等级公民参加大会可以领取津贴
D.“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其轮值主席
23、19世纪以前的英国妇女不准与丈夫同桌吃白饭,他们是“纯粹的厨婢”。到1839年,家庭关系完全颠倒了,妻子挣钱养家,丈夫却在家里看孩子、做饭。英国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圈地运动的兴起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24、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5、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分裂为____、____和____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26、电视的产生
1926年,英国人________发明了电视。
27、康德的地位是近代____________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______________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28、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1)表现: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9、电的应用的重大意义
(1)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____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3)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30、卢梭的主要著作:《____________》。
31、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⑱__________和自我表现”。
3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3、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__________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4、结果:庇西特拉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一步推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35、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36、“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列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2)签订了哪几个主要的条约?
(3)这几个条约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7、“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有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②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④加速了农村两极分化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38、简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三大成果?
39、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文化上的总结创新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文化特点是承古和萌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请问: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别指出他们的一个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思想家共同点
(3)为什么明清之际在思想领域会出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