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哪项赋税改革有关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摊丁入亩
D.一条鞭法
2、下表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比较,由此可以看出两国(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美国共和制 |
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彼此制衡 |
①行政机构都要对立法机构负责 ②国家元首都掌握实权
③立法机构都有批准税收的权力 ④权力分配都体现制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
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
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4、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全国十多个省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
A.开创了革命统一战线
B.尝试建立人民革命政权
C.实行“三三制”原则
D.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5、秦汉廷议制度规定,皇帝下诏廷议的议题和参会官员范围,然后集议,议毕由皇帝裁断。若委托大臣主持,则由负责官员将所议结果写成书面文件,向皇帝汇报。上述规定( )
A.减少了决策失误
B.凸显了决策程序
C.防止了君主专断
D.强化了中央集权
6、《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思想的根源是( )
A.国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B.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C.国家基层管理的逐渐加强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7、春秋时期,孔子:“道老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商君书》中《赏刑》有记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也”;汉武帝重用儒生,怛又实行“穷民犯法:酷吏击断”。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重视以德治国理念
B.法治得到民众普遍拥护
C.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D.在治国策略中德法并用
8、1972年6月8日,《纽约时报》刊登越南战地照片《逃离美军燃烧弹袭击的孩子》,获得有“新闻界奥斯卡”的普利策奖。该照片被誉为:“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国民众对越战的普遍怀疑和否定,其影响之大甚至被有些人说成是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可见( )
A.社会舆情影响美国政治发展
B.反越战运动体现民众心声
C.美国在越战中处于不利局势
D.媒体揭露越南战争的残酷
9、商朝的诸侯多数是自行发展起来的,商王只是对既有事实进行“承认”,而西周各诸侯的权利直接来自周天子的封赐,是一种权力的“授予”。 这一转变表明分封制( )
A.消除了诸侯争霸的隐患
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力
D.淡化了宗法制的政治影响
10、唐玄宗当政期间,要求皇子“不任以职事”,只享有爵位,并规定诸王不得和朝臣私自往来,不准擅自入朝,并令“宋王(玄宗的兄弟)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这些规定旨在( )
A.淡化宗法血缘关系
B.削弱内外朝官的权力
C.维护君主至高权威
D.提升中枢机构的效率
11、汉代以前,绘画的主要功能是“善以示后,恶以戒世”的图示宣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畅神”“怡情”逐步成为绘画新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描绘爱情、文士才情性貌的作品。导致这-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思想渗透到艺术领域
B.绘画功能由政治转向审美
C.绘画艺术的自发意识形成
D.士人群体形成和个性觉醒
12、温和式的调整和改革是近代英国国家治理的一大特色。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 表现 |
1832年 | 经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 |
1835年 | 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
19世纪40年代 | 颁布《矿井法》《工厂法》《十小时工作法案》。 |
1848年 |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 |
1870年 | 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
A.调整和改革措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自治市成为英国最早的地方自治制度
C.调整和改革彻底化解日益尖锐的矛盾
D.英国文官制度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3、宗教改革前,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这一运动的直接影响是( )
A.出现婚姻自主的新风尚
B.权力向世俗政府转移
C.举办婚礼不必进入教堂
D.推翻了天主教会统治
14、《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繁荣
15、与“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
17、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商品交易的需要
18、《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表述说明“自我革命精神”是( )
A.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依据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
C.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
D.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要性条件
19、春秋时期,“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晋、楚等诸侯国开始出现郡县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实行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制度。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高度集权体制的建立过程
B.郡县制得以推行的历史渊源
C.秦国的政治制度较为落后
D.郡县制的稳定性优于分封制
20、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信仰基督教的人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马丁·路德的“两个政府”理论( )
A.动摇了欧洲社会对基督教的信仰
B.树立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价值观
C.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D.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1、某学生探究唐朝赋税制度,整理知识,据表格可知( )
| 租庸调 | 两税法 |
纳税人范围 | 农民是缴税的主体。不课税者包括贵族、官员及其嫡亲、太学生、僧侣、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老残笃疾等 | 农民是其中的一部分,缴税不分主客户,除鳏寡独孤不支济者,其他一律缴税 |
征税项目 | 以人丁为主,分租庸调三种 | 分地税和户税 |
征收物品 | 以实物缴纳 | 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
缴税时间 | 缴税时间不一 | 分夏、秋两征 |
①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
②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一定程度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是基于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23、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逃,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寨,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
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
24、“民法系”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分布最广、历史悠久的法系。该法系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主要是关于人、家庭、继承、财产、侵权行为、不等得利、契约等民事法律方面的规范,也有一些刑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规范。关于“民法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②法官地位突出 ③代表有德国、日本 ④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25、结果:庇西特拉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一步推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26、文化平民化
(1)平民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
①民国初年,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
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2)表现: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
27、在近代历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举出晚清时期不平等条约的三类条款,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不平等条约条款 | 影响 | |
例 | 战争赔款 | 加重人民负担,造成中国财政状况恶化和发展资金流失 |
1 |
|
|
2 |
|
|
3 |
|
|
(如列出三类以上的条款,阅卷时只取前三个)
28、作用
(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⑥_________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9、________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30、历史背景: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________。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从此进入了________时代。
31、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 __________在美国的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序幕拉开。“__________________”的提出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 ______________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东欧剧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向_______________转型。
32、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______》。
33、20世纪上半期,_______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_______》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34、1945年10月24日,_____________正式生效,以后确定这天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一般被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政治问题由大会和_____________讨论。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6、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派的学说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2)在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墨家始终没有受到重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儒家学说到西汉时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7、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而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
材料三:吾以为开明专制者,决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
材料四: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严复与梁启超观点的相同点。
(3)材料四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众多科研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请写出影响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因素有哪些?(写出五条即可)
39、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1)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内部萌发了新思潮,列举代表人物,并写出其核心思想。
(2)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与康有为同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梁启超,其代表作是哪一部?
(3)民国初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激烈变革”是什么,该“变革”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呈现一个什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