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实验小组探究铝片做电极材料时的原电池反应,设计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实验1】
装置 | 实验现象 |
左侧装置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灯泡亮 右侧装置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镁条、铝条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
(1)实验1中,电解质溶液为盐酸,铝条做原电池的___________极
【实验2】
将实验1中的电解质溶液换为NaOH溶液进行实验2。
(2)该小组同学认为,此时原电池的总反应为,据此推测应该出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实验2实际获得的现象如下:
装置 | 实验现象 |
ⅰ.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右偏转,镁条表面无气泡,铝条表面有气泡 ⅱ.电流计指针逐渐向零刻度恢复,经零刻度后继续向左偏转。镁条表面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气泡逸出,铝条表面持续有气泡逸出 |
(3)ⅰ中铝条表面放电的物质足溶解在溶液中的,则该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4)ⅱ中“电流计指针逐渐向零刻度恢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实验3和实验4】
为了排除Mg条的干扰,同学们重新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3和实验4,获得的实验现象如下:
编号 | 装置 | 实验现象 |
实验3 | 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铝条表面有气泡逸出,铜片没有明显现象;约10分钟后,铜片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铝条表面气泡略有减少。 | |
实验4 | 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铝条表面有气泡逸出,铜片没有明显现象;约3分钟后,铜片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铝条表面气泡略有减少。 |
(5)根据实验3和实验4可获得的正确推论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上述两装置中,开始时铜片表面得电子的物质是
B.铜片表面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长短与溶液中溶解氧的多少有关
C.铜片表面产生的气泡为
D.由“铝条表面气泡略有减少”能推测在铜片表面得电子
(6)由实验1~实验4可推知,铝片做电极材料时的原电池反应与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或根据离子方程式,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碳酸镁和足量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MnO2+4HClMnCl2+Cl2↑ +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Zn+2Ag+=Zn2++2A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CO32- + 2H+=H2O + CO2↑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在下列事实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分别为:
(1)夏天的食品易霉变,冬天不易发生该现象 ;
(2)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1滴~2滴1mol∕LFeCl3溶液,很快产生气体 ;
(3)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以提高燃烧效率 ;
5、已知4℃时四种化合物在水中和液氨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 AgNO3 | Ba(NO3)2 | AgCl | BaCl2 |
H2O(1) | 170g | 9.20g | 1.50×10-4g | 33.3g |
NH3(l) | 86.0g | 97.2g | 0.80g | 0.01g |
①上述四种物质能在水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四种物质能在液氨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乙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下列转化;(反应条件未写出)
(1)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实验室鉴别
和
可选择下列哪些试剂?______(填字母)
A.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碳酸钠溶液
(2)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
(3)的化学名称是______。
(4)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5)写出反应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7、现有下列物质(括号内为对应物质的主要成分):a.熔融NaOH;b.医用酒精;c.蔗糖晶体;d.加碘盐(NaCl和KIO3);e.“84”消毒液(NaClO);f.小苏打(NaHCO3);g.洁厕灵(HCl),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状态下的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且能导电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d和f均为厨房中的常用物质,可用于区分两者的物质是________。
(2)生活中若将“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易产生黄绿色有毒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3)碘酸钾(KIO3)可作为食盐中的补碘剂。一种制备KIO3的方法是将I2与KOH溶液共热,生成KIO3、H2O和另—种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中被氧化的Ⅰ原子与被还原的Ⅰ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________。
(4)二氧化氯泡腾片(有效成分为NaClO2和NaHSO4)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消毒用品,将1片(规格为1g/片)二氧化氯泡腾片溶于1L水中,得到ClO2溶液(假设ClO2全部溶于水且反应后溶液体积仍为1L)。补全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NaClO2+__NaHSO4=___ClO2+___NaCl+__Na2SO4+____H2O;若每片泡腾片中NaClO2的质量分数≥17%为合格品,上述所得ClO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2mol/L,则所用泡腾片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合格品。
8、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之一,世界上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图是有关乙烯的一些变化:
已知:E是高分子化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⑤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2)物质C的最简单同系物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反应①和反应②反应类型相同
B.反应②、③可以用于除去乙烷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C.物质E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物质D可用作燃料,缓解化石燃料的危机
9、原电池是一种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装置。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发生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_______; 铜片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电子由_______(填“正”或“负”,下同)极经导线移向_______极,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10、(1)0.5L 0.5mol/L FeCl3溶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___。
(2)在_______mL 0.2 mol/L NaOH溶液中含1 g溶质;
(3)中和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并使其生成正盐,需要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硫酸、磷酸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
(4)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H+、Mg2+、Ba2+、CO、SO
,现取两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入足量NaHCO3溶液后,收集到气体0.03mol。
②第二份加足量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得干燥沉淀4.66g。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a)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
(b)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
(c)请计算出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
11、(1)标准状况下,22.4 L CH4;②1.5 mol NH3;③1.806×1024个H2O;④标准状况下,73 g HCl。所含H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填写编号) 。
(2)相同质量的S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 __;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___ __。
(3)将100mL 0.25 mol ·L-1BaCl2溶液加水稀释至500mL,Cl-物质的量浓度 。
(4)已知6.95mol/L浓硫酸的密度为1.39g/cm3,则该硫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
12、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Ⅰ.乙醇和钠反应
(1)下列有关金属钠分别与水、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反应开始时,甲烧杯中钠浮在水面上,乙烧杯中钠沉入液面下
B.反应一段时间后,甲、乙烧杯中钠都熔化成小球,在液体中四处游动
C.钠与乙醇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反应开始后,钠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2)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若有1.15g乙醇参与反应,理论上可生成气体_______L(标准状况下)。
Ⅱ.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步骤:
①在a试管中按2∶3∶2的体积比配制浓硫酸、乙醇、乙酸的混合液;
②按图示连接装置,使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入b试管所盛的饱和碳酸钠溶液(加入2滴酚酞试液)中;
③小火均匀加热a试管中的混合液;
④待b试管中收集到一定量产物时停止加热。撤下b试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
⑤分离出乙酸乙酯,洗涤,干燥。
回答下列问题:
(4)与教材采用的实验装置不同,仪器c的作用是_______。
(5)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6)步骤③中用小火均匀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
(7)步骤④静置后,试管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
(8)若现有乙酸90g、乙醇138g发生酯化反应制得88g乙酸乙酯,试计算实验中乙酸乙酯的产率为_______(精确到0.1%,产率=×100%)。
13、(要求有计算过程)
用KMnO4氧化一定体积密度为1.19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
反应方程式如下: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1)用双线桥法分析该反应(只需标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
(2)15.8g KMnO4参加反应能消耗多少摩尔HCl?
(3)产生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升?
14、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由该反应生成1molNO时,应___________(填“释放”或“吸收”)___________kJ能量。
(2)汽车尾气中含有的NO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NiO电极为_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②Pt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③当电路中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时,消耗NO的体积为___________L(标准状况)。
(3)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NO和CO发生反应。为验证温度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编号 | T(℃) | NO初始浓度(mol/L) | CO初始浓度(mol/L) |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Ⅰ | 280 | 82 | ||
Ⅱ | 280 | b | 124 | |
Ⅲ | 350 | a | 82 |
①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②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规律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
③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
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
15、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可用一氧化碳或活性炭还原氮氧化物,减少大气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条件下,用CO与NO反应生成CO2和N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g) +2NO(g) N2(g) +2CO2(g)。
①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使用合适催化剂 D.移出CO2
②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判断其属于___________(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2)两个10 L的密闭容器中分别都加入活性炭(足量)和1.0 mol NO,发生反应:C(s) + 2NO(g) N2(g)+CO2(g)。实验测得,两容器中在不同温度下NO和N2的物质的量变化见下表:
物质的 量/ mol | 容器1(T1/°C) | 容器2(T2/°C) | |||||||
0 | 5min | 9min | 10min | 12min | 0 | 5min | 9min | 10min | |
NO | 1.0 | 0.58 | 0.42 | 0.40 | 0.40 | 1.0 | 0.50 | 0.34 | 0.34 |
N2 | 0 | 0.21 | 0.29 | 0.30 | 0.30 | 0 | 0.25 | 0.33 | 0.33 |
①T1时,0~5min内,反应速率v(CO2)=___________mol·L-1·min-1。
②T2时,据表能确定反应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是___________min,此时,容器中CO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mol/L。
③两容器中温度关系为T1___________ T2(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