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现有mg某气体,它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它的摩尔质量为Mg·mol-1。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则:
(1)该气体所含原子总数为____________个;
(2)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_L;
(3)该气体每个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4)该气体溶于水后形成VL溶液,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mol/L。
3、在实验室里,可以用氯酸钾和浓盐酸的反应制取氯气:KClO3+6HCl(浓)=KCl+3Cl2↑+3H2O
(1)用单线桥标明上述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
(2)氧化剂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
(3)当有0.5mol电子转移时,生成氯气_______mol。
(4)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4、氮元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非金属元素,其价类二维图如下所示。
(1)图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Y”代表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_。
(2)工业上可利用反应①实现氮的固定,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自然界在雷电作用下通过反应_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也能将氮固定。
(3)溶于水可发生反应③,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铜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能实现反应④的转化,其中硝酸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
(4)实验室利用反应⑤制备。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
在工业上的用途_______(任填一个)。
5、(1)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aOH溶液和HCl溶液:_________________;
②NaCl溶液和AgNO3溶液:___________;
③Na2CO3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______________ 。
(2)在2KMnO4+16HCl(浓)═2MnCl2+2KCl+5Cl2↑+8H2O反应中:
①______被氧化,氧化剂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 还原剂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
②用双线桥法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
6、酸式盐是盐的一种,可看作是多元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中和所得到的盐,常见的有NaHCO3、NaHSO4、KH2PO4、K2HPO4等。已知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H3PO2水溶液中存在H3PO2分子。
(1)H3PO2属于___________酸;NaH2PO2为___________盐(填序号)
①一元酸,②二元酸,③三元酸,④强酸,⑤弱酸,⑥正盐,⑦酸式盐
(2)写出H3PO2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3)H3PO2与碘水(I2的水溶液)反应,生成H3PO4和HI,说明H3PO2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_性。
7、烃类物质是整个有机化学的基础,烃及其衍生物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有机物世界。现有某链状气态烷烃A,取标准状况下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分别增重9.0g和17.6g。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_______。
(2)A的结构不止一种,写出其中含有支链的烷烃的结构简式_______,该烷烃的名称为_______。
(3)B是A的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比A大14,且B是该烷烃所有同分异构体中常温下唯一的气体(已知: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则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B可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生成一氯代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
(4)C是比A少1个碳原子的链状烃,结构中既有碳碳单键也有碳碳双键,且C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在一定条件下,C还能形成高分子,该高分子可制成管道、包装等材料,C形成该高分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D是C的同分异构体,且D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写出D的结构简式_______。
8、根据要求填空
(1)提出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
(2)的结构示意图______,N原子的电子式______,O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
的电子式______;
(3)约含有个
分子的质量为_______g,在标准状态下所占的体积约为______L;
(4)标况下36mL水(水的密度为1g/m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氢原子个数为_______,所含电子数目为______;
(5)标准状况下,将气体溶于蒸馏水,并配成
溶液,所得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
(6)要配制的
溶液
,需要用称量______
固体,配制时所用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将该溶液取出
,再稀释到
,则稀释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所含溶质的质量为_____g。
9、用Cu还原密度为1.42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68%的H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该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保留一位小数)。
(2)用双线桥法表示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
(3)12.8gCu与足量该浓硝酸反应能使_______molHNO3被还原;其中,还原过程为:_______→_______。
(4)浓硝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填字母)
a.还原性 b.酸性 c.氧化性 d. 挥发性
10、印刷电路板是由高分子材料和铜箔复合而成,刻制印刷电路时,要用三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11、为防治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酸性溶液中能发生下列反应: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氧化反应的产物是_______。
(2)当有3molI2生成时,有_______mol还原剂被氧化,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3)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4)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12、SO2和Cl2在工业上用途广泛,某同学为探究Cl2、SO2的性质,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C中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关闭K2,打开K1,使A产生的气体进入C,则C中实验现象为___。
(3)若要实现硫元素由+4价转化为0价,需关闭K1,打开K2,在C中加入__溶液,此过程体现了SO2的__性。
(4)若C中加入品红溶液,打开K1、K2,使A、E产生的气体同时进入C中,观察到C中品红溶液没有褪色,原因可能为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假设反应产生的SO2有11.2L(标准状况下)全部进入C中与Cl2刚好完全反应,则制备Cl2所需的KMnO4质量至少为__g(浓盐酸足量,且产生的Cl2全部进入C中参与反应)。
13、已知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1mol,质量为36g,则其中CO2为__________mol,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
14、P是自然界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非金属元素,其性质可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相比较。
(1)磷原子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核外电子共有_______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2)磷的氢化物常称为膦,该分子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形,稳定性
_______(选填“>”、“<”或“=”)
。
与
的相对分子质量几乎相同,而
的熔点是-133.8℃,
的熔点-85.5℃,因此分子间作用力
_______(选填“>”、“<”或“=”)
。
(3)白磷和红磷是磷的两种常见单质,它们互为_______。少量白磷能溶于二硫化碳,二硫化碳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形。把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一些在一小块滤纸上,然后把滤纸挂起在阳光下晾干,二硫化碳挥发后不久会观察到_______现象。
(4)磷可以与热浓硝酸发生反应,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已知所有的磷酸二氢盐(负离子为)都易溶于水,而磷酸氢盐(负离子为
)和磷酸正盐(负离子为
)中除钾、钠和铵盐外,几乎都不溶于水。向澄清的石灰水里滴入少量的2%磷酸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然后逐滴滴入过量的磷酸,白色沉淀最终消失。以上实验中先后发生3个不同的离子反应,其中第2步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写出以上过程中所涉及的第1和第3步离子方程式:
第1步:_______;
第3步:_______
15、将两种化合物一起溶于水得到一种无色透明溶液,溶液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某些离子:、
、
、
、
、
、
和
,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
Ⅱ.取少许溶液滴入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
Ⅲ.取少许溶液先滴加硝酸再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Ⅳ.再取少许原溶液滴入少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根据以上现象判断,原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
(2)如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相等,确定溶液中___________(填有或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