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某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小明想为这次活动送一副对联。下面对联适合的是( )
A.诗书礼易培植华夏沃土 书画琴棋展示九州情操
B.书画琴棋展示九州情操 诗书礼易培植华夏沃土
C.共筑汉语桥 共筑中国梦
D.共筑中国梦 共筑汉语桥
2、选出下列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尽管前几年遇到了许多挫折,但是一点也不灰心。
B. 王芳那篇作文昨天已经写好了,今天交给了老师。
C. 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了重视。
D. 我有一个印象,喜欢搞理论的人多,肯在观察、实验上用功夫的人少。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斟酌(zhuó) 分泌(mì) 喷嚏(tì) 举箸投笔
B.舀水(yǎo) 横线(hèng) 鞠躬 眼花潦乱
C.晨曦(xī) 荒谬(niù) 差使(chāi) 自渐形秽
D.星宿(sù) 衔接 竹篱(gǎo) 转弯末角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
B.新和中学的录播室装修一新,真是蓬毕生辉呀。
C.每一个老兵都有一段历史,每一个老兵身上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D.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很多作品擅长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公输》中墨子的形象惟妙惟肖。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B.盗贼索性躲进了小楼,兀兀穷年地研究起了如何躲避警察的追捕。
C.超强台风“山竹”过境后,大家都感到如释重负。
D.以前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都逐渐变成现实。
7、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 喷涌 蛛丝马迹 缠绕 黎明
B. 谰语 斑斓 亘古 呻吟
C. 丰绕 飘洋过海 泛烂 桨液
D. 镐头 土壤 蚱蜢 原野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谓:____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____________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_________ ④蒙乃始就学 就: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你从吕蒙的变化中能悟出哪些道理?
9、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当人们爬山登临山顶时,心中会豪情顿生,自然想起杜甫的《望岳》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桌小明这几天心情苦闷,你便用普希金的诗句去安慰和鼓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pī雳(________) 震悚(__________) móu害(_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消灭”在文中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不改变愿意改为反问句。
又使我发生新的警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个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了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②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③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④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食物已经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干渴。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⑤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⑥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⑦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⑨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是还有明天,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⑩茫茫无际的沙漠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去。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⑪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⑫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吧。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⑬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面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伙发疯似的跑向湖边。。。。。。
⑭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韧,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 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米。
⑮大伙都惊住了。
⑯我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了一壶沙子。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⑰我再也说不下去了。盂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摘自《小小说月刊》
【1】请按照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为水对峙—— ______________——艰难前行——____________——真相大白
【2】小说一开篇就描写双方为抢夺水壶而对峙的场面有什么好处?
【3】请赏析第⑫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4】小说结尾“当大家回头望着……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你认为“大家”明白了什么?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C.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D.小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的品格特点。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20年2月,一位2岁新冠肺炎患者病愈出院时向住院期间照顾他的护士长鞠了一躬表示感谢。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你想感恩,对他(她)说谢谢的人,也许是亲人、师长对你恩重如山的相助,也许是陌生人不动声色的善良……
请以“谢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他(她)的感谢。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注重细节描写;③自定立意;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