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①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
④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2、下列文常明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与《史记》合称中国的“史学双璧”。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抒情长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
C.《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是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捕捉老师日常生活琐事,包括饮食起居、会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片段组合的形式烘托出一个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黄河颂》一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骇浪”“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3、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路走,一路检察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作些鼓动工作。
B.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琐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C.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象一阵烟雨似的蹿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D.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却另有原因……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4、下列对文段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杂乱无章,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赏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A. ①句语序不当,应改为:书信不仅传递感情,更传承文化。
B. ②句方框处的成语使用不当,应改为“包罗万象”。
C. ②包中刷线部分应政有、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统统都被写入了书信。
D. ③句方框处的标点使用不当,应改为顿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迁主持编撰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它是由光未然创作,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D.《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急于工作的愿望,使他异常兴奋,他几次向党要求担任更多的工作。
B.我对这次探险毫无悔意,因为它显示出英国人吃苦耐劳,能以坚韧不拔的伟大毅力去面对死亡。
C.好的商店招牌能引起人们购物的兴趣,还能吸引人的注意。
D.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斤重左右。
7、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 )
A.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B.《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C.《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D.《阿长与<山海经>》《老山界》《老王》的作者分别是鲁迅、陆定一、杨绛。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③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④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⑤后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调:协调。④诱:引导。⑤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俄而与子期逐 (2)三易马而三后
(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4)先后心皆在于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2)此君之所以后也。
【3】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4】从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9、请根据课文,补出下列空缺的词语或句子。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____!/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_____。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____,/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______。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噗”的一声把茸毛吹去。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小儿子吹个茸毛给他瞧瞧?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小儿子高兴了,从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虱一般飞舞着,四散在狭小的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
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A)
我爱它这忍耐的坚强和朴素的纯美,曾经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然爱它而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不是为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吗?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作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变成美味了。
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草,掺在一起煮成吃得碗都懒得端的稀粥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据新闻杂志的报道,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了苦味就好吃的,我们如法炮制过一次,却再没有勇气去打来吃了。就在这一次把蒲公英找来当菜的时候,我偶然忆起儿时唱的那首童谣,就种了一棵在院子里。
蒲公英当初是不大愿意被迁移的,它紧紧扒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让人以为它枯死;可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眼看着有了生气,过了二年居然开出美丽的花来了。原以为蒲公英是始终趴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势的吗?(B)
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一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
“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
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个刚满周岁的男孩子,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的。
男孩子像紧紧扒住扎根的土地、不肯让人拔的蒲公英一样,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这个“蒲公英儿子”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战争从这个刚一周岁的孩子身上夺去了父母。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
“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
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小儿子吹着蒲公英的茸毛: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选自《外国小品精选》,作者日本作家壶井荣)
【1】仔细阅读全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时期 | 与蒲公英有关的事件 | 作者感受与感情 |
儿时 | (1) | 对富有情趣的和平生活的依恋 |
战争时期 | (2) | 战争带来的痛苦、对战争的厌恶 |
(3) | 和小儿子吹蒲公英的茸毛 | (4) |
【2】从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说说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
【3】文中收养的儿子和蒲公英有哪些相似点?表现了文章怎样的主题?
【4】文中引用“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的童谣有什么作用?
11、空位
①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去。
②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那小子,吃饭就像一头小牛。
③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爸来看你好不好?”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很忙。”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车或者打出租车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他说:“行,记住了。”
④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司机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哎。”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一块钱!哎。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问:“投这箱子里?”“对。”“当”,硬币掉下去了。他笑了。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⑤透过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他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⑥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爸,大山外面是啥?他说是大城市。儿子又问,爸,城市里有啥?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⑦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爸,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他说好小子,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爸,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他笑着说:“你爸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
⑧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啊,你们好好地就好。”说这话他的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于是又笑了。
⑨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⑩汽车喇叭里响起一个亲切的女声:“乘客朋友们,现在是上车高峰,请主动往里边走。请给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谢谢!”
⑪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外面的位子方便别人就座。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⑫他纳闷地往人群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紧紧靠着她的妈妈,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妈妈努力地拉住她。
⑬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⑭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⑮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说难听点他简直就像米饭上突然飞来的一只苍蝇。
⑯他不由自主地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真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的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⑰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这是儿子买给他的,一次都没有舍得用过。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有的还捂住了鼻子。
⑱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
⑲“谢谢你,爷爷。”
⑳是和他说话吗?他愣住了。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㉑那一刻他想哭,他想拥抱小女孩,他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当然他什么也没做,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㉒他没有去儿子那儿,而是去火车站买了返程票。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㉓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1】根据小说的情节,按照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情节 | 坐上公交 | 空位待坐 | 邀坐被嫌 | 下车返程 |
“他”的心理 | (1) | (2) | (3) | (4) |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2)他不由自主地蜷缩身体,他想自己要真是一只苍蝇倒好了,在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题目“空位”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材料,依据材料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②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③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叙事要完整;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