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B. 关于《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D. 《黄河颂》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酌(zháo) 村寨(zhài) 遵循 悲天闵人
B.遵嘱(zhūn) 修葺(qì) 毫杰 海阔天空
C.恳切(kěn) 恍惚(fū) 绎站 附之一笑
D.癖好(pǐ) 默契(qì) 蓦然 颠沛流离
3、【对联补写】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对联,请你根据给出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
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
下联:
A.春去来万紫千红
B.桃李杏春风一家
C.春夏秋冬春为首
D.一城山色半城湖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B.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更不敢说话了。
C.吴锦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仅靠磨刀为生,却累计捐款 37000 多元,并于2016年2 月 14 日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D.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哺育(fǔ) 机杼(zhù) 屏障(pín) 鞠躬尽瘁(cuì)
B. 辔头(pèi) 赫然(hè) 涉猎(shè) 五彩斑斓(lán)
C. 元勋(xūn) 可汗(hàn) 嗥鸣(háo) 潜心贯注(qiǎn)
D. 挚痛(zhì) 谰语(lán) 亘古(gèn) 气冲斗牛(dòu)
6、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元勋 笼罩 祸不单行 千钧重负
B.卓越 吟唱 忧心冲冲 语无论次
C.哀掉 严谨 颠沛流离 大延广众
D.吞噬 拖踏 海市蜃楼 天崖海角
7、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书法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 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 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 的审美情趣。
A.博大精深 既然 就 高贵 B.博大精深 不仅 也 高贵
C.源远流长 既然 就 高雅 D.源远流长 不仅 还 高雅
8、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但当涉猎(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3)肃遂拜蒙母(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一句表现了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
B.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既显示了他骄傲自满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
C.“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D.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9、根据要求填写合适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_______)《陋室铭》)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赵师秀《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7)小苏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有点飘飘然。同桌小明引用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提醒他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月榴花照眼明
付秀莹
①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因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故本名端五,也叫重五、重午。《红楼梦》里,写到了很多端午习俗。譬如挂香囊。贾云从倪二那里借了银子,买了冰片、麝香,赶着“凤姐正是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孝敬了王熙凤。譬如赠扇子。元春赏赐的端午节礼里面,有两样众人皆有的,“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扇子是古人端阳之后、盛暑之时手边身侧离不得的物件,晴雯跌扇、撕扇也正是在端午前后。第三十一回更是直笔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至于赛龙舟,喝雄黄,沐兰汤等,更是自古以来,礼俗深厚。“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②在我的故乡,过端午倒没有这么多繁文缛节,简单得近乎朴素了。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大约也仅止于此。粽子古称角黍。在我们河北无极,粽子也没有那么多花样,一律是黄米红枣,甜黏可口。黄米,又称黍,糜子,夏小米。黍子去壳成黄米。黄米和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的地位,较小米更高。后来,才渐渐开始有江米粽子。黄米粽子倒成了老辈人念念不忘的口味,作为一种怀旧,或者一种习惯。记得那时候,每年临近端午,母亲便忙着泡米,泡红枣,泡粽叶。粽叶是集市上买的。南方常用箬叶,北方则多用芦苇叶,阔大碧绿,经了水的浸润,越发添了一种特殊的清香,夹杂着植物浓郁的青气。母亲包的粽子,饱满俊俏,团团可爱。一个一个盛在瓦盆里,青碧诱人。屋子里,米黄枣红粽叶绿,说不完的家常絮语;院子里,阳光明亮,树影摇曳,有蝉声零落,有鸡鸣犬吠。只觉得日月悠长,年岁静好,有一种民间永恒的欢乐和喜悦在里面。
③煮粽子用的是那种大铁锅,好柴硬火,一煮就是一夜。只听得厨房里的风箱哒哒哒哒不歇,香甜的味道在院子里弥漫开来。月影西斜,小孩子们等不及,终于去睡了。嘴角含笑,想必梦里都是粽子的滋味。清晨,当鸡啼划破淡淡曦光的时候,小村庄里便飘满了粽子的香甜,家家户户都团团围坐,吃粽子。母亲派我给东家送三个,给西家送五个。一样的粽子,不一样的味道。
④这种粽子,最好是放凉了吃。北方五月天气,已经渐渐大热。从外头奔回来,从橱柜里抓一个,快速剥去粽叶,急忙塞进嘴里,香糯甜软,立时暑气顿消,满口芬芳。小孩子们往往贪嘴,大人们便叮嘱,不要多吃,粽子瓷实,当心不消化。可小孩子哪里管这些?《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宝玉和晴雯口角,黛玉走过来,笑道,大节下的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虽不过是戏谑之语,却也可见粽子确是端午时节人们的爱物。
⑤乡下人家节俭,吃完粽子,粽叶不舍得丢弃。往往拿清水洗净了,晾干,一沓一沓挂起来,以备来年再用。此后的一年里,那粽叶便被齐楚楚挂在那里,有点寂寞,有点孤清。主人家无意看见了,便念叨一句,呀,又快端午了。直到现在,吃完粽子,我总是下意识地要把粽叶收起来,想一想,到底还是罢了。不禁怅然。
⑥年年端午,正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那时候,我家院子里种了一棵很大的石榴树。端午前后,满树榴花夭夭灼灼,明艳动人。我们几个女孩子在树下嬉戏,笑着,闹着,只觉得人世间尽是繁华闹热,尽是锦簇花团。要等到多年以后,我们才渐渐恍然,那榴花深处的童年光阴,那喧哗声动的端午佳节,实在是金子一般的岁月,美好而贵重,不可重现,不可再来。
⑦岁月流徙,而今,母亲辞世已逾20载了。这世上,再没有人给我包粽子吃了。这么多年了,远离故土,在他乡辗转漂泊,见识了天南海北的各色粽子,遍尝了以粽子为名的种种美味,我却独偏爱与怀念母亲的粽子。
⑧端午节之于我,竟是乡愁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6月08日第11版,有改动)
【1】“见识了天南海北的各色粽子,遍尝了以粽子为名的种种美味,我却独偏爱与怀念母亲的粽子。”作者为什么偏爱与怀念母亲的粽子?
【2】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从外头奔回家,从橱柜里抓一个,快速剥去粽叶,急忙塞进嘴里,香糯甜软,立时暑气顿消,满口芬芳。
【3】第⑤段“直到现在,吃完粽子,我总是下意识地要把粽叶收起来,想一想,到底还是罢了。不禁怅然”,联系全文想一想,作者会怅然什么呢?
【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饭盒里的头发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象样的饭盒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
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毫无油水的菜叶,我的饭盒里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饭盒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饭菜。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
“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着。为了顾及同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但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大家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随朋友来到了位于城外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
“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
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手摸着房门外的梁柱。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同学的午餐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菜叶,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饭盒,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两个词语的含义。
天壤之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对文中同学的穿着进行简单的描写。
【3】“虽然心中不太愿意”,我不愿意去同学家玩,原因是什么?
【4】我在看到同学的母亲是一位盲人之后,“感觉一阵鼻酸,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时候我会想到些什么呢?(至少写出2件我想到的事)
【5】文章标题叫《饭盒里的头发》,用这个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
12、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陌生人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也是明了的过程。
请以《这一次我读懂了你》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校名、人名。
③内容具体,思路清晰,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