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出现许多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下列人物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有
①曾国藩
②石达开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⑤章炳麟
⑥陈天华
⑦鲁迅
⑧胡适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⑦⑧
2、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句话中的“敌人”是指
A.美军
B.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侵略者
3、小说《红楼梦》主角贾宝玉“毁僧谤道”,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痛恨“八股”,却偏爱“杂书”。据此反映了该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推崇儒家思想
C.追求个性解放
D.恪守男尊女卑
4、下列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的是
A. 西藏
B. 莫力达瓦翰尔族自治旗
C.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5、1955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并为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同时也为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由此可知,交通大学西迁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交通运输技术
D.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6、“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歌词中的“MACAU”指的是
A. 台湾 B. 香港
C. 澳门 D. 钓鱼岛
7、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
8、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
B.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亚信峰会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10、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全方位外交
11、“转换经营机制”、“政企分开”等流行语的出现,突出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
A.农村新貌 B.特区发展 C.国企改革 D.法制建设
1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是指(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深化改革③全面依法治国④全面从严治党⑤全面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3、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出现这样的经济结构比例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一五计划
1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十七大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五大
15、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中写到:“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村
①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②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如下表反映了1952﹣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 国营经济 (%) | 合作社经济 (%) | 公私合营经济 (%) | 个体经济 (%) | 资本主义经济 (%)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A.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B.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7、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经营责任制
C.实行政企分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字,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重点发展钢铁工业
B.大力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着力发展交通建设
19、1936年12月25日,《盛京时报》挑唆南京政府武力解决事变,叫嚣“包围陕西”“玉石俱焚”。粉碎其阴谋的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国共合作的实现
C.台儿庄大捷的取得
D.中共七大的召开
20、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公司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
D.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1、地图中的历史:
阅读下列地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图中的
(2)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图中的
(3)紧邻香港的经济特区是图中的
22、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的_______被写进党章。
2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_______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步骤: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______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____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___。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____、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5、 _______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6、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是________。屠呦呦因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__,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7、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有: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_____;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
28、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___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________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30、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做出决策、低砺前行的盛会。
(1)在________上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帆。
(2)在中共十六大上,“________”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中共十九大指出,把________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1、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代表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力和谐关系。”“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请回答:
(1)我国建立的自治区有几个?请你说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3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让我们回顾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什么时期?请举出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
(4)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33、新中国成立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1)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什么制度?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3)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建国后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这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作了怎样的转移?它开启了什么时代?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是谁提出来的?又分别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4、某校八年级举办“新中国建设之路"活动,下列材料是入选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坚实起步)
材料一:工业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首先着重发展冶金、燃料、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有重工业才能既改造并推进整个工业,又改造并推进运输业,又改造并推进农业。工业化这个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迎接1953 年的伟大任务》(1953 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为实现工业化,列入我国重中之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请列出我国这一时期机械制造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
(曲折前行)
材料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中①代表六十年代前半期经济发展快速上升,这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制定的什么任务已见成效?
(3)1966年全面发动的哪重大历史事件造成图②阶段社会生产开始下降?
(坚定改革)
材料三:我国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再行推广。农村是这样,城市也这样。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式,成为我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
——高尚全《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尝试后来促使哪一政策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我国开放格局的设计是从经济特区的兴办开始的,请写出最早设立的一处经济特区?
(致敬英模)
材料四:同学们在活动中遴选两位英模人物图片,并题写一幅对联:“国安不忘邓稼先,温饱感谢袁隆平”。
(6)根据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国安(国家安全)不忘邓稼先”?
(7)袁隆平在保障我国及世界人民粮食安全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8)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新中国“建设之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