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对收集到的以下画作进行了描述,其中描述最准确的是
A.图一:描绘了人们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动
B.图二:反映了人们中秋赏月时的情景
C.图三:描绘了人们端午节的娱乐活动
D.上述画作都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缩影
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是
A.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3、“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设置台湾府
4、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这反映了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C.严惩贪官污吏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5、世界各地几乎每个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治下的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它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它”是( )
A.长安
B.开封
C.余杭
D.涿郡
7、《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适合在哪一场所
A. 农田
B. 集市
C. 手工业工场
D. 现代工厂
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者是
A.司马光 B.司马迁 C.苏轼 D.韩愈
9、明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的汉族王朝,明朝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那么明朝灭亡于
A. 蒙古人的入侵
B. 满清入关
C.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D.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0、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B.创立于隋炀帝时期
C.为世袭权贵打开了做官之门
D.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
11、如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 B.银元 C.交子 D.汇票
12、与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13、宋朝“神舟”是中国宋代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出宋朝卓越的造船成就。下列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居世界首位
B. 落后于欧洲
C. 领先于日本
D. 比阿拉伯发达
14、今天藏族人的祖先是( )
A.南诏人 B.突厥人 C.吐蕃人 D.回纥人
15、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B.施耐庵―《水浒传》
C.吴承恩―《大唐西域记》 D.汤显祖―《牡丹亭》
16、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魏晋时期
17、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代,这种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为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8、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最终结果是( )
A.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B.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C.统一了黄河流域
D.稳定了西北边疆
19、唐太宗曾言:君如舟,民如水,水既能使船浮起来,也能使船沉下去。基于这个道理,他
A. 虚心纳谏选贤用能 B. 重视发展生产
C. 完善隋朝的科举制 D. 减轻百姓劳役
20、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唱出了浓浓的中国风,最出名的青花瓷产自( )
A.定窑 B.哥窑
C.钧窑 D.景德镇
2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史称“_____”。
22、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天山北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_________的叛乱。乾隆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__________叛乱。
23、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_,他就是明太祖。
24、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大兴“_______”。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5、12世纪初期(1115年),________起兵抗辽,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金)。
26、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赶走沙俄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皇帝是________。
27、辽太宗时,占领_______,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8、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在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___________。见证了1271年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此的是____________。
29、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0、17世纪中期,中俄之间发生的战争是________。
31、将下列历史现象(事件)与相关人物连接起来。
32、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
33、综合探究: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明清史的研读。我市某学校七年级(1)班学生进行明清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篇)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 1说明明太祖在中央是怎样进行改制的?图 2 军机处是清朝哪位君主设立的?
(外交篇)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据材料二,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一政策的理解。
(文化篇)
材料四 (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4)据材料四指出乾隆帝要销毁的是哪类书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5)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