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科技成就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齐民要术》②《本草纲目》③《九章算术》④都江堰⑤活字印刷术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④⑤②
C.④③①⑤②
D.④①③②⑤
2、山西在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鼎盛时期,在全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下表有关山西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史实和推论,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 华夏摇篮 |
B | 晋文公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作三军六卿,晋国国力大增。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开创长达百年的霸业 | 春秋首霸 |
C | 北魏时,作为民族熔炉的大同(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 迁都洛阳 |
D | 李世民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 大唐祖庭 |
A.A
B.B
C.C
D.D
3、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小刚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进行记忆。下图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萨拉托加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4、在秦国逐渐强大并实现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有
①孔子 ②商鞅 ③李冰 ④嬴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知识结构图的中数字编号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A.①美国内战②法国大革命③日本明治维新
B.①美国内战②俄国农奴制改革③日本明治维新
C.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法国大革命
D.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俄国农奴制改革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前列,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原因的是
A.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B.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C.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
D.战时的资本积累
7、某历史读物中提到了“达赖金印和班禅金印”“《平定准噶尔图卷》”“伊犁将军府”的内容。上述内容中的民族交往方式不包括
A.平定民族叛乱
B.和亲
C.设置管理机构
D.册封
8、1895年,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创办《时务报》 B.公车上书
C.成立兴中会 D.创办《国闻报》
9、古代埃及人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是( )
A.修建金字塔
B.制定太阳历
C.制成木乃伊
D.修建空中花园
10、“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材料中“74圈”起止点的标志事件分别是( )
A.十月革命,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C.十月革命,苏联解体
D.苏联建立,苏联解体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妇女最主要的参政方式是议会请愿和发表公开言论。妇女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参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英国妇女的女性意识,促进了她们的自我觉醒,有利于引导她们走向自我解放的道路。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A. 给英国妇女提供了参与政治事务的契机
B. 妇女在家庭的从属地位根本上得到解放
C. 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D. 大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12、“诸子学说,兴于上古政治制度之变化;而其衰也,则衰于西汉中世统一学术之后,此亦时代环境使然。”“西汉中世统一学术”指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大兴文字狱
D.八股取士
13、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遵义会议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 ①⑦②⑥④③⑤ B. ①②④⑦⑥③⑤
C. ①②④⑥⑦③⑤ D. ①⑦②④⑥③⑤
14、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B.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 民族解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材料出自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其反映的史实是 ( )
A.三国协约的形成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苏联的成立 D.轴心国集团形成
17、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远古人类遗址时写道:“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这一远古人类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马王堆汉墓
18、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
C.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1997年香港回归
19、毛泽东1935年10月作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橫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遵义会议
②飞夺泸定桥
③强渡大渡河
④巧渡金沙江
⑤翻越雪山
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⑥
20、文艺复兴兴起的地点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意大利
D. 德国
21、隋炀帝时期为了贯通南北,修建了以______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
2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_____扩张,梦想恢复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疆界、地位和尊严。_____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到出路。_____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_____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_____。
2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光彩夺目,独树一帜。
(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
(2)汉朝时期开通的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24、根据提示填写下面内容
(1)在华盛顿会议中,中国恢复主权的地方: 。
(2)联合国是最重要的国家组织,有“经济上的联合国”之称的组织是: 。
(3)日本进行“欧化”的改革是: 。
(4)美国为称霸世界而推行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 。
(5)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革命政党是: 。
25、图1会议召开于______(地点),在该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图2会议召开于______年,该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___________上进行,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____________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2)1917年,美国参加____________一方作战;俄国十月革命后,________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
(3)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____________的失败而结束。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____________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____________。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使用新式武器、伤亡惨重。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____________。
27、为克服分封制的弊端,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________,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的统冶;元朝建立后,实行________,开创了省级行政区划的先例。
28、行有道,达天下,美好出行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1)宋朝发明的 ,应用于航海,保障了人类在大海上航行的方向。
(2)500年前, 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港口出发,开始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
(3)19世纪,德国人 发明了汽车,使人类曾向往的日行百城成为可能。
(4)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 让人类飞向蓝天的梦想成为现实。
29、随着受________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_______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女性________率持续增长,以往男性独占的领域,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30、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______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统一铸造______,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31、简述俄国兴起的概况。
32、战后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中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
33、简答题: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于3月3日下午3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请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34、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相关问题。
(1)(法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请在下面方框空白处填写正确内容,并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
(2)(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请分别简述下列科技成果的积极作用。
(3)(理论创新)为革命和建设指明正确的道路。依据所提示信息,写出道路或政策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