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多么深刻的内涵。”
C.班主任事无巨细,每件事都要过问,真是锱铢必较。
D.每一件兵马俑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在能工巧匠的铭刻中惊艳了世人的目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集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
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C.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
的文字;“说”是古代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代的说明文大体相似。
D. 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心和郭沫若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女神》。
B.《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主要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懂得“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D.《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智慧,特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4、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刹那(chà) 干涸(hé) 分歧(qí) 一霎时(shà)
B. 确凿(zuó) 轻捷(jié) 憔悴(qiáo) 混为一谈(hùn)
C. 停滞(zhì) 倾向(qīng) 祷告(dǎo) 蛛丝马迹(zhū)
D. 须臾(yú) 徒手(tú) 轮番(fān) 鸦雀无声(yā)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 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②我一直 于科学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
③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 的水分。
A.观察 沉迷 充足 B.观看 沉醉 充沛
C.观察 沉醉 充足 D.观察 沉迷 充沛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B.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7、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将牛年春节过得特别又温馨。虽然少了春运大潮的颠沛流离,但快递员手中大大小小的包裹,仍帮我们把“心意”送到亲人身边。
B.这位姑娘心思缜密,做事能够抓住重点,说起话来也是海阔天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C.锣鼓欢腾的醒狮表演、字正腔圆的京剧选段、不期而至的千手观音舞蹈……“2021巴拿马世界华人春晚”高潮迭起。
D.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考察行程中,有许多细节耐人寻味。
8、【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谓含章以时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生藤蔓)
B.亭亭净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相同)
【2】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莲花和【乙】文中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孔子教育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7)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越时空,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刀之爱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不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情节填入“我”的心理变化。
奶奶砍枣树,___________→梨农砍梨树,恍然大悟→由树及人,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第⑧段加点词“谜底”中的“谜”和“底”分别指什么?
【3】请用直白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第①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4】阅读第⑤段,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生活的刀”。
11、阅读文章《中国墨》,回答后面小题。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3】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12、精彩的初中生活开始啦!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生活中的哪些事带给你了一份快乐,一份感动?是家人相守、朋友交流?是阅读、运动、实验、畅想?还是……请以“ 真让我快乐”(或“ 真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记事为主的文章。
要求:(1)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2)有重点的展开叙述,恰如其分的表达情感。不少于500字。(3)书写工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4)文中不得出观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