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马说》——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B.《登勃朗峰》——马克·吐温——英国作家——《远处的青山》
C.《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说明文
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陶渊明集》
2、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归省(xĭng) 亢奋(kàng) 斡旋(wò) 无人问津(jīn)
B.褶皱(zhĕ) 缄默(jiān) 龟裂(jūn) 风雪载途(zài)
C.连翘(qiáo) 蓦然(mò) 农谚(yàn) 强词夺理(qiǎng)
D.瞭望(liáo) 寒噤(jìn) 追溯(sù) 戛然而止(jiá)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耳畔 眼眶 羁拌 人情世故
B.瞳仁 恬静 晦暗 叹为观止
C.闭塞 震撼 争讼 眼花瞭乱
D.斡璇 燎原 思慕 大庭广众
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这首诗为什么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
6、古诗文默写
⑴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⑵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⑶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⑷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⑸青树翠蔓,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白居易《卖炭翁》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他作为全军统帅,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依然跟普通士兵一样。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兄弟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他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他向兄弟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长征途中,他经常把马让给走累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时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他对兄弟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候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
该选段出自哪部名著?选段中的“他”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8、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艺
褚朝新
十余年来,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父亲。
父亲的下半辈子,一半精力在务农。他,是村里第一个尝试大棚种菜的,虽然最后并不成功,大部分农活也是母亲在做。可是,他又并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民,有时候倒是像一个粗通文墨的乡间先生,好酒,酒后爱发点议论。
中学时代,家境困难,有同辈叔伯劝他:读书有什么用,你屋里那么穷,早点让几个儿子出去打工赚钱。父亲笑答:过十年,我们再看。
高考前填报志愿,他对我说:在中国要想不被人欺负,有三个出路——当官、做记者、当律师。最后,我所有的志愿都选择了新闻学和法学。后来做新闻,始于此。
其实,父亲小学都不曾毕业。1940年代的我村人,能上学的并不多,父亲勉强上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
后来,随着对父亲的理解渐渐加深,慢慢理清了:父亲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是中国农村一个半务农半做着小手工艺的匠人。闲时做手艺,农忙时种地。种地并不成功,手艺却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年轻时,父亲学了一门手艺,那就是用竹子制作各种器具。在乡间,他这类人被称为“篾匠”,会用竹子做农村绝大多数家用的器具,大到蒸笼、竹床类,中则筛子、簸箕、竹篮、竹椅类,小到筷子等。记忆中,幼时村人日常生活都是用竹制品,淘米的、煮饭的、洗菜的、晾晒的、打场的、挑庄稼粮食的、睡的,都是竹制品。
我们村,并不种植竹子,全县也没几棵竹子。但是,篾匠却不少。因此,街市上贩卖竹子也是一个买卖。父亲因为早年做篾匠手艺,后来积累了一些财富,经营过一段时间的竹子生意。生意落败后,父亲又回乡继续边种地边做手艺。
竹制品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品时,父亲靠着这门手艺,曾一度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盛时,弟子一二十人,偶有一两个与父亲是同辈,其他多是父亲的子侄辈。
老家是传统棉区,地少人多,人均只有两三分地,几十年都种棉花为生。棉花这种作物,一年种一季,种植时长达半年,四五月间播种、移苗,六七月间打药、防汛抗旱、整枝,九、十月份才有收获,十一月份扯掉棉秆,有的种麦子有的种点豌豆、油菜之类。
那年头,没有机器,完全是人工完成整个种植过程,棉花价低,棉农收入微薄,农民几乎勉强糊口。
棉农的窘迫,使得父亲的手艺在乡间颇为吃香,弟子也就自然多了。
父亲叔伯兄弟六人,到我这一辈,叔伯兄弟一共十九人,我排行第十九。十九兄弟,近半都曾是父亲的弟子,最大的大哥,比父亲小不过几岁,当年也是父亲的弟子,如今已经六十岁了。他们随父亲学艺,出师后自立门户,农时种地,闲时做点小手艺,勉强糊口。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粗劣的塑料制品和各种毫无美感的金属制品进入农村。那时,根本没有环保的概念,塑料、金属制品大面积取代竹制品,父亲的手艺由此开始没落,弟子们也慢慢都放弃了这门手艺,有的外出打工做了泥瓦匠,有的出门做了小买卖,有的继续在家务农过日。
在塑料制品开始逐渐取代竹制品头几年,竹床仍有市场需求。那个年代,农村不仅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到夏夜,家家户户都是搬竹床到户外乘凉。一张竹床、一把蒲扇,是那年头酷夏夜晚的标配。
父亲的手艺,最有名的是竹床。每到初夏,很多人找父亲定制竹床。那时候,娶媳妇、嫁女儿都会定制一个新竹床。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打竹床师傅,找他定制竹床的自然较多。即便是有些弟子,出师后还是要找父亲定制竹床。
后来,电风扇和空调相继在乡村普及,竹床渐渐被淘汰,夜间在户外乘凉的也越来越少。父亲的手艺,几乎完全失去了市场。诸多弟子,无一靠这门手艺吃饭过活。父亲自己也渐渐不再做篾器,只是偶尔给家里做点家用的器具。
篾匠,在村里消失了,父亲的弟子们都改行了,父亲的手艺在故乡渐渐失传……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2】对于文中划线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父亲”的手艺高超的?
棉农的窘迫,使得父亲的手艺在乡间颇为吃香,弟子也就自然多了。
【4】面对传统手艺的消亡,你有何看法?请简要表述。
9、题目:传递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