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阳泉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足见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展示了她的魅力之不可抗拒。

    B.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写唐玄宗沉湎美色,这正是他日“长恨”的外因。

    C.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三千”与“一身”形成对比,突出了杨贵妃得宠专房,独占君心。

    D.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柏(bǎi) 傩戏(tān) 嚼舌头(jiáo) 麻痹大意(bì)

    B. 流觞(shānɡ) 守拙(zhuō)   滞纳金(zhì)   便宜行事(biàn)

    C. 包扎(zhā) 癸丑(ɡuǐ) 处方药(chǔ)   数见不鲜(shuò)

    D. 奇葩(pā)   冠冕(miǎn)   潜台词(qián) 趣舍万殊(qù)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 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   埋伏   既然/那么

    B.捍卫   笼罩   既然/那么

    C.保卫   笼罩   只有/那么

    D.保卫   埋伏   只有/那么

  • 4、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最好让它保持“某种天性”。              。人人都能做到“敬”与“诚”,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① 比如,做人要讲“敬”和“诚”

    ② 敬,就是要有敬畏心,对自己尊敬,对他人尊敬

    ③ 学传统文化,就要学其精神

    ④ 诚,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诚心、诚信

    ⑤ 他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

    ⑥ 一个人哪怕一本书都没读过,但如果做到了“敬”与“诚”

    A.①②④③⑥⑤ B.③①②④⑥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③①②⑥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言志”在先秦时期就已被广泛认知。对于“诗言志”的含义,两汉时期的《诗大序》《说文解字》等,都将“志”理解成诗的内涵,将“言志”看成是诗的基本功能。这一观点在古代和当代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到底是“诗言志”还是“《诗》言志”呢?如果是前者,那就是一个创作论的观点,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果是后者,则特指只有《诗》这类作品才能“言志”,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诗用情境。所以我们必须弄明白“诗言志”是在什么情形下被提出来的。

    最早提及“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舜命他的乐官夔“典乐”,并以“乐”来教育贵胄子弟的一番话。从中可知,夔“典乐”的乐职包括诗、歌、声、律,还有舞,这与古人对于“乐”是变辞为歌,加上配乐、舞蹈的总称的理解相符;夔“典乐”的目的在于“神人以和”,借诗乐表演实现与神灵之间的交流,“乐”实际指的是宗教乐舞。那么,这里的“诗”用于宗教仪式,是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后来被编订为《诗》,所以应为“《诗》言志”。

    在宗教仪式中,《尚书·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诗”指的是“歌”的文本形态,而“歌”则是“诗”的呈现形态,“声依永”是指“声”赋予“歌”以“乐调”,“律和声”则是指“律”赋予“声”以“乐”的风格,它们都是“乐”的不同表现形态。在仪式中,由于“乐”是人神交流的手段,具有某种神秘的特点,从“歌永言”到“律和声”,意味着“志”被充分展示,实现了宗教仪式“神人以和”的功能。由此可见,“言志”的主体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所以不能将“诗言志”独立出来讨论。

    那么,到底什么是“志”呢?有学者从仪式的角度,认为“志”表达了仪式参与者的宗教意愿。这一观点也有文献支持,但不够全面。首先,“诗言志”是针对祭祀等宗教仪式而言的,其中的“志”并不只从属于“诗”以及作诗或唱诗之人,而是从属于包括了“诗”“歌”“声”“律”“舞”的“乐”这一整体。仪式中的“乐”,除了表达仪式参与者的意愿外,还内在包含了某种神秘特质,这就超出了仪式参与者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志”是属于整个仪式的,显示了仪式自身的目的。其次,《尚书·尧典》将“诗言志”观念置于虞夏之时,应该只是一种假托。从其记载来看,“诗”在仪式中的应用已经相当程式化。程式化的宗教仪式必然会有诗的借用。如《周颂》中的《桓》《赉》《般》,原是记述周公平乱的,后被列入《大武》祖诗中,用以祭祀周武王:《仪礼》所记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都以《关雎》《葛覃》等“合乐”。在这种情况下,诗内容和仪式的相关性并不是完全对应的,除个别者外,仪典中乐章之义多数与诗本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志”也就不可能专指仪式参与者自己的意愿。

    综上所述,“诗言志”是早期仪式背景下的一个用诗概念,不是一个创作论观点;“志”并非完全来自“诗”,而是来自仪式本身,体现了仪式的特定目的,追求的是“神人以和”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了仪式参与者的意愿和情感,也包括与仪式相关的神秘意志。

    (摘编自过常宝《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诗言志”中的“志”理解为诗的内涵这一说法,在先秦时期就被认为是完全合理的。

    B.夔“典乐”时借诗乐表演来实现与神灵的交流,其所用“诗”特指《诗》这类作品。

    C.“乐”内在包含的神秘特质,使得“志”超出了诗的本义,显示出仪式自身的目的。

    D.《诗》被借用在程式化的宗教仪式中,《诗》的内容和仪式的相关性并不完全对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讨论“诗”“志”及其相关概念时能兼顾古今,既肯定了它们的古义,又指出了它们的变化,具有思辨意味。

    B.文章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中舜对夔所说的关于教育贵胄子弟的话,论证“言志”的主体是《诗》而非“乐”。

    C.文章第四段,从“诗言志”观念提出的针对性与历史时期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来论证“诗言志”中“志”的涵义。

    D.文章通过讨论“诗言志”还是“《诗》言志”的问题,证明了“诗言志”是在早期仪式背景下的一个用诗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言志”是一个创作论的观点,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志”就必然能体现诗作者的意愿。

    B.仪式状态下,“志”是属于整个仪式的,超出了仪式参与者的意志,因此不能仅以仪式参与者的意愿来涵括它。

    C.将“诗言志”理解为“《诗》言志”,虽然有利于了解《诗》使用的具体情形,但不利于诗歌基本功能的体现。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鹿鸣》)若在早期仪典中被借用,可能与宴饮仪节无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青泥岭山路曲折盘旋、峰回路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锦瑟》中,李商隐擅长借用典故传说来寄托情思,如“______”一句化用了庄子的典故,如“______”一句借用了鲛人的传说。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与朋友乘坐的小船在江面上自由飘荡的状态,“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感觉像凌风而行的状态。

    (2)古人喜用高洁之物喻高洁之品行,如梅兰竹菊等。屈原的《离骚》中便有大量体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出现了荷花这一典型意象。

    (3)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语》中孔子的择师标准和《师说》中韩愈的择师标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 9、(题文)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离骚》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侧面写出周瑜军事才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体现君子广泛学习深刻反省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下面小题。

    别黄州

    苏轼

    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

    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

    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注:①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四月离黄州时作此诗。②三宿:《后汉书·襄楷传》中记佛祖“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③瘿:大脖子病。汝州缺碘,多此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像一匹不能承受笼头束羁的老马,但仍然得到皇上的任用,颇出意料。

    B.颔联表明自己在黄州已经任职较长时间,而今即将要离开黄州孤身前往汝州任职。

    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长腰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

    D.尾联诗人说自己转徙于各地,但年老时还想回到黄州,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不要对他有非议。

    【2】清代纪昀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迁宣怀令,令青州勿按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②枹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汉书·张敞传》“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   诣:拜见

    B.及当出刑,官属馔送之   具:准备

    C.光武驰使驺骑特宣刑。   原:赦免

    D.大言主之失,叱奴下车   数:数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多次升迁,官至北海相时,杀死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三十余人,原因是公孙丹滥杀无辜,宗族亲党拿着武器到府衙闹事。

    B.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轻慢,遭致免官。

    C.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主家奴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

    D.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以闻,有诏左迁宣怀令,令青州勿按岑罪。

    (2)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4文章写了董宣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有两位青年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一位是出身贫寒、勤奋努力,30岁不到已经是海亮集团副总裁的北大工学博士陈军伟,工作第一年的薪水就超过500万;另一位是今年36岁的杨明,从杭州萧山到贵州大山支教已经11年,经常凌晨4点起床,挑水、做饭、去学校上课。表面上看,两人对比鲜明:一个收入高,一个收入低;一个年轻有为,一个默默无闻。

    材料中的两位青年虽然人生选择不同,但都有为梦想而不懈努力的执着。对于成功的定义、人生的意义,你有什么样的切身体验或者感想、看法?请以“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