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 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B. 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
C. 气候干旱的西部内陆地区
D. 亚热带山地、丘陵和高原区
2、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B.西部地区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
C.东部地区地形崎岖,以高原、山地为主
D.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壤肥沃
3、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B.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C.是亚洲最东的国家
D.因东西时间差异大,全国使用三个区时
4、暑假,某同学随父母开启了欧洲之旅。下图为“欧洲西部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下列旅行计划正确的是( )
A.去甲处的海滩享受日光浴
B.去乙处参观卢浮宫博物馆
C.去丙处攀登冰雪皑皑的山峰
D.去丁处欣赏幽深曲折的峡湾
5、“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屋顶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不易积雪。“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 )
A.泥石流和台风
B.地震和暴雪
C.地震和洪涝
D.干旱和暴雪
6、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 交通便利 B. 地势低平 C. 水源充足 D. 地形崎岖
7、我国最早迎来日出的地方是( )
A.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广东省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黑龙江省区
8、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
A.温带 B.北寒带 C.北温带 D.亚热带
9、小巧玲珑且与其水乡风光融为一体的园林反映了 ( )。
A.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
B.北方地区的建筑风格
C.西北地区的建筑风格
D.青藏地区的建筑风格
10、下列生产活动中不属于农业生产的是( )
①收获水稻 ②养殖草鱼 ③加工木材 ④纺织棉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基于我国古丝绸之路建立起来的以合作共赢、互利共进、互联互通为主题的新经济带。为了更好地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理环境,小明和几位地理爱好者计划“云游丝绸之路”。图1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气候类型”,图2为“荫房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地区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小明云游乌鲁木齐时,看到当地人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主要得益于该地( )
A.较低的气温
B.干燥的空气
C.较多的降水
D.较小的风沙
【3】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他们最有可能看到( )
A.乘雪橇的圣诞老人
B.驮着货物的牦牛
C.有阿拉伯文的地毯
D.穿着藏袍的喇嘛
【4】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可以( )
A.消除区域间的差异
B.维护区域间的独立
C.统一区域间的文明
D.促进区域间的合作
12、下列国家与我国接壤的是:
A. 泰国
B. 缅甸
C. 乌兹别克斯坦
D. 伊朗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2010年,已经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11月开始第七次人口普查。如图为我国前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图。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没有增加
B.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总的趋势在增大
C.人口数量在快速减少
D.全国人口普查每年进行一次
14、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当盛行上图所示季风时,我国正值(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上图所示季风的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温暖湿润
C.温暖干燥
D.寒冷湿润
15、下图中黑点反映的是我国哪种矿产资源的分布( )
A. 水能 B. 煤炭 C. 石油 D. 铁矿
16、初二(3)班黑板报新增设了一个“是真是假”栏目,如下,其中“真”的是
①北方居民主食以米饭为主 ②北方居民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
③北方居民的房屋都注意通风散热 ④北方居民的房屋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7、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统计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年份 |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万亩) | 年降水量(mm) | 河流含沙量(%) | 粮食总产量(亿千克) |
1965 | 19 | 50 | 420 | 38 | 1.025 |
1977 | 10 | 65 | 350 | 42 | 0.975 |
1997 | 34 | 40 | 500 | 30 | 1.525 |
【1】1965年至1977年,该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是( )
A.森林面积扩大
B.降水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生态环境恶化
【2】1977年至1997年,该地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采取的重要措施可能是( )
A.退耕还林
B.疏通河道
C.开垦草原
D.开采山林
18、计划生育史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后数量仍然很大,原因是( )
A.人口增长失控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实行
C.人口基数大
D.自然增长率太高
19、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东部与西部的明显差异,为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国家实施了西部开发战略。 沟通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铁路干线是( )
A.京广线
B.京哈线
C.陇海—兰新线
D.青藏线
20、“北方是冷,冷的是皮;南方是冷,冷的是骨”,影响这种体验差异最可能的因素( )
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阳光
21、____一线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2、我国共________亿人,人口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一线。
23、冬季我国南北温差________,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4、我国纺织工业体系完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化纤等行业,其中以________工业最为重要。
25、四大地理区域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地区。
26、北回归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自西向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是________。
28、我国东部濒临 (大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的 。
29、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 沿海向________ 内陆递减,根据________ 量与________ 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________ 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和________ 地区。
30、读“中国疆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标准,我国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和______带,光热条件好。
(2)读图可知北京的纬度约为______。按照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北京位于______纬度地区。
(3)我国东部海域广阔,图中字母A所在的海域为______。我国近海分布着诸多岛屿,图中字母B所在的岛屿为我国______岛。
(4)我国陆上邻国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与我国甘肃省接壤的邻国为______。
31、读“中国疆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邻国①和国家②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特点优势是____。
(2)我国濒临的海洋③是____,此区域有众多的岛礁,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3)A省的省级行政中心为____,B省的简称为____。
(4)山脉乙是____,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写出一条此山脉的地理意义____。
32、(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长江三角洲
课题资料:
资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国将继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资料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片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的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区位优势明显,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
资料三高校毕业生的地区流动明显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
资料四长三角范围示意图和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人数前五省市分布示意图
课题思考:
(1)阅读资料,说出长三角经济区包括的三省一市的简称。
(2)阅读资料,说出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人数前五省市中,属于长三角范围省市的各自排名。
(3)阅读资料,在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中,除长三角经济区域外,请列出至少两个其他区域。
(4)结合资料,请从地理位置、资源、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科技水平、工农业基础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3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北省省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应注意的主要环境问题∶___、___。
(3)②城区发展的两种工业部门;___、___。
(4)③地区适宜种植的两种粮食作物∶____。
(5)图中地区对外交往的两种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
34、下图是一位台湾旅游者游历大陆的路线图。读图后,判断下列各题。
【1】该旅游者从离台到返台两次跨越的海峡是台湾海峡,它沟通了黄海和东海。
【2】他先后访问的五个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粤、苏、京、秦、沪。
【3】他访问的五个城市分别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
【4】他沿直线从北京到西安,可看到黄河的“地上河”景观。
【5】他从西安到上海,跨越了我国东部季风区最重要的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6】他在广州游览时可以见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色。
35、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处阴影部分是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____(填地形区)。
(2)图中A、B两处是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两座城市,A是____,B是____。
(3)图中①②③④河段有凌汛现象的是____,符合“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所述现象是____。
(4)图中③河段处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