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战国策·秦策》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
A.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C.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D.秦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2、下列历史事件那些与下图的人物有关?
①创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新文化运动
③领导辛亥革命 ④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唐朝灭亡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仍在延续,出现许多割据政权,各政权之间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被称为(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藩镇割据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4、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5、如表所示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 )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
A.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B.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内迁
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不断开发
D.实现了民族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
6、《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
C.劳动力充足
D.技术先进
7、英国《金融时报》称:“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A.邓小平南方讲话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建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8、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于哪一历史时期(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9、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抵抗侵略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实施了分封制
D.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11、七(1)班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A. 逐鹿中原:化干戈千古绝唱黄炎联盟 B. 反抗暴政:“临阵倒戈得民心者得天下
C. 诸侯争霸:乱纷纷你唱罢我又登场 D. 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12、司马迁著的《史记》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你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有(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曹丕废掉汉献帝并自称皇帝
13、美国科普作家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排在第82位,在西方人眼里隋文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颇具影响力的皇帝。下列能体现隋文帝一生最大作为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14、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反映了宋朝时某一传统节日的习俗。这个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5、观察下面图示,请你判断①和②两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分封制、桀 B.禅让制、纣 C.禅让制、启 D.郡县制、启
16、汉文帝在位23年,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他为自己预修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说明汉文帝( )
A.热衷修建工程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农业生产
D.废除严刑苛法
17、魏晋时期,一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被认为“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钟繇
D.胡昭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下列哪位名人之口()
A. 岳飞
B. 文天祥
C. 郑成功
D. 铁木真
1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该诗讽刺苟且偷安的政权是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0、东汉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此后李闰、江京等大权在握,而皇后阎氏的兄弟阎显等身居要职。材料反映的是( )
A.宦官独断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临朝专权
D.宦官外戚共同专权
21、贞观时期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与决策程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________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2、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3、中国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请写出下列建筑名称。
(1)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单拱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2)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3)它和外八庙实际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4、公元前____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公元前____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5、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_____。
26、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北平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________。
27、(1)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2)汤显祖的代表作——。
(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中国那一传统节日——。
(4)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剧种——,后被称为京剧。
28、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这里的“书同文”指_____ (字体);秦朝中央负责监察百官的是_____。
29、在宋朝时被称为“瓷都”的是___________。
30、_______ (战争)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1、历史成语
老马识途 勾践
卧薪尝胆 管仲
退避三舍 孙膑
围魏救赵 重耳
立木赏金 孔子
因材施教 商鞅
破釜沉舟 刘备
三顾茅庐 项羽
32、依据提示,写出相应内容。
(1)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农民起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北宋时兴起的“瓷都”是________________
(3)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北宋神宗时期开展了一次著名的变法运动是_____________
(4)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