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下了清王朝的大半江山……领导者内讧,加之清政府的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述的是( )
A.林则徐查禁鸦片
B.太平天国的兴亡
C.英法火烧圆明园
D.俄割占大片领土
2、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不摹仿古人……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它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3、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力合围哪一解放区?
A. 陕北解放区
B. 中原解放区
C. 山东解放区
D. 东北解放区
4、艾布拉姆斯指出:“历史本身并不是一系列固定不变的客观事实,而是像跟它互动的文学一样,本身是一个需要阐释的文本。”下列史实阐释恰当一项的是( )
A.辛亥革命——推动了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三湾改编——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七七事变——侵华日军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屠杀
D.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5、香港第6任行政长官李家超说:“我希望建立一个关爱共融,有发展、有希望、有活力的香港,既联结世界,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年来,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方针(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政治协商
6、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农村改革是指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7、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8、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并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
A.张之洞
B.詹天佑
C.张謇
D.左宗棠
9、2017年10月8日,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的科学理论有( )
①生物进化论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它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它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如图是1947年8月解放军军事行动示意图。这一行动意义在于( )
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2、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
C.都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D.都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13、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中写到“下诏◆◆◆◆,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世变至此,殊可畏惧。”其中四个字迹印刷不清,应是( )
A.兴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14、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15、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B.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谭嗣同拒绝出走为变法献身 D.袁世凯以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16、被军迷誉为“中华神盾”的长沙舰是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而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则是江南制造总局。那么,江南制造总局创建于下列哪一时期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下面是 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推测,图中“八个强人,痛打弱者”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
D.“弱者”一蹶不振
18、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 裁撤冗员 B. 开办新式学堂
C. 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9、有位湖南籍维新志士献身变法临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是( )
A.宋教仁
B.康有为
C.蔡锷
D.谭嗣同
20、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你可以做些什么: (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北京大学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 列举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典型战役各一例:________,_________。
22、太平天国颁布《_______________》,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__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______、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______》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4、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将下列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A.甲午中日战争引发地
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发生地点
25、依据所学,完成下列“标志着”的历史事件。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 。
(2)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3)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 。
(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 。
(5)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事件 。
26、两个一百年,即到______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_____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7、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______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______,引起国共摩擦。
28、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 ______ 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______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9、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① 焦裕禄 ②雷锋 ③王进喜 ④袁隆平 ⑤邓稼先
⑥邱少云 ⑦黄继光 ⑧刘少奇 ⑨阿沛·阿旺晋美 ⑩毛泽东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选举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这一年雪域高原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西藏人民从此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以_____为首席代表的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抵京谈判。”
(3)1950年,抗美援朝中,战斗英雄_____在身负重伤、弹药用完的情况下用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_____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验收前赴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4)20世纪60年代,_____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以他为代表的那种艰苦创业精神,也被誉为“铁人”精神。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_____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解放军好战士”_____等先进人物。
(5)文革中_____含冤病逝,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6)杂交水稻之父是_____ ,“两弹元勋”是_____。
30、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______会战,均失败。
31、近代随着西方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洋务运动期间,开启了中国新式教育的是哪所学校?1898年设立,发展为今天北京大学的是哪所新式学堂?
(3)辛亥革命后,当时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举出两例。
(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写出两点即可)
3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什么事件?其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33、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对国家关系与民族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影响着中国时局和改变中国的命运。分别写出两次合作开始的标志。
(2)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以“工农”为主体建立了什么政权?写出粉碎国民党剿灭红军企图的事件。
(3)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写出其在20世纪40年代初制造的事变一例。介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此后国民党又在哪一战役中大溃败?
(4)哪一事件使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今天海峡两岸分离的局面?
(5)回顾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相关史事)
材料二 绝境中的红军,面对滔滔大渡河,面对河岸顽抗之敌,选出22名勇士担当飞夺泸定桥的先锋。勇士来自英名赫赫的红四团,都是自愿报名。这是信仰的对决,这是意志的拼杀。……那一刻,中国革命的成败系于这100米,系于22名红军战士的勇气和信念。
——摘编自人民网《泸定桥断想》
材料三 1937年8月13日,日军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轮番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先后出动70余万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共军,日军苦战3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史事发生在什么时期?学生们身上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2)材料二中的战斗发生在哪一时期?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成败系于这100米,系于22名红军战士的勇气和信念”?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次战役?反映了中国军人怎样的精神?这场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