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德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

    (1)好极了!这琴声好似巍峨的泰山出现在我的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将琴弄坏,把弦挑断,终身不再弹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鼓琴》中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_____”,成语“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

    2.《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作者是___代的_____。文中的戴嵩是___代著名的_____。这篇文章以_____为线索,讲述了杜处士和牧童的故事,阐明了“__________”的道理。

  • 3、看拼音,写词语。

    (1)医生用他们的双手wǎn jiù( )了无数的生命。

    (2)妈妈shì nòng(  )了许多美丽的花儿。

    (3)我家在hǎi bīn(  )附近住。

    (4)八路军的这次进攻xuē ruò(  )了敌人的力量。

    (5)他的进步令人guā xiāng kàn(  )

     

  • 4、读拼音,写词语。

    dé xíng     zhàng peng     jiàng yóu     shù fù     diǎn yǎ

    ( )     ( )       ( )       ( )            ( )

    dàng yang     mù dǔ            zāo gāo     hé ǎi     lǐn liè

    ( )        ( )        ( )        ( )            ( )

  • 5、理解古诗及日积月累,完成填空。

    (1)诗可写景,李贺《马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领略了边塞风光;诗可言志,于谦在《石灰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

    (2)“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我还能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是平时认真听课就不至于考试时什么都不会了,这可真是“_______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啊!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1】将文中的词补充完整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明月”外,作者还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请你选取一中景物说说写景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长缨:革命武装。②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

    【2】画横线的词句表现了红军___的革命豪情。后来,人们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示____

    【3】用“﹏﹏﹏”画出描写六盘山秋天景象的词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

  • 8、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识得东风面,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记忆力再好的人也避免不了遗忘,同学们你们想过吗?遗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样才能减少遗忘?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得了解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具体如右图表: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至9小时之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要在遗忘来临前开始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时间就能够很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如果间隔时间长了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

    另外,复习的次数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学习了十分钟,刚好能把所学的材料背诵下来,他要再继续学习五分钟,这时的记忆效果最好,如果再增加学习的时间,就会引起疲劳厌倦,成为无效劳动。

    【1】根据材料和图表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遗忘的规律是开始快,后来慢。______

    (2)学习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就越好。______

    (3)在学习之后,间隔时间越长复习效率越高。______

    (4)如果想知道间隔1天后,记忆量有多少,得重点阅读图表。______

    【2】判断以下两名同学学习英语的方式是否合理。

    (1)小红背熟单词以后,回到家还一直不停的背,她认为这样做记忆效果好。

    判断: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背熟单词以后,回到家就不再复习了,他认为7天后考试前再复习也不晚。

    判断: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筒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嘉老,您让我想起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分段。

    3用两三句话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短文中画线句子,想一想,此时陈毅心里会想些什么?根据短文的有关内容,想像一下当时陈毅的心里活动,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后, 你觉得陈老先生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你有哪些想法? 用一两句简要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①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②“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发展的力量。越读越清楚,知识就是思想的源泉。

    ③“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倒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1读短文,找出第②~④段的关键句,我发现(   )

    A.关键句都在段首。 B.关键句都在段尾。

    C.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首,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尾。 D.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尾,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首。

    2梳理短文内容,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地位。

    B.“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所以小学生目前只要读好课本就行,以后再读其他的书。

    C.“读万卷书”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的学问渊博。

    D.“行万里路”是要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多积累经验,学会分析和判断。

    3“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终成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为著《史记》从20岁开始游历,不畏艰辛地四处考察。

    4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书是__________,是_______,是______,是______

    5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井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líng)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máo),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里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来描写菜畦和桑椹;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地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5】文章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又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刀(   )   (    )

    2用“  ”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句话作者把当时的心情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反映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处境烘托了邱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躺在母亲身边

    (1)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2)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3)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4)“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5)“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6)“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7)“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8)“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9)“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

    (10)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⒂母亲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

    A:______ B:______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

    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把下面的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他学棋不够专心。(用关联词语连接)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困难他_________,面对失败他________ ,面对欺辱他_________。(填写近义词)

    (5)在老师的教育下,王强端正了学习目的,能按时完成作业,错别字也大大进步了。他还积极参加文愉活动,在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们参加的联欢会上扮演了节目,有详有略的朗读了老舍写的“草原”。(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1)太阳出来,月亮消失了。

    (2月亮一出来,满天的星星就不见了。

    (3夜空中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4)今天,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少先队员们都在注视和倾听辅导员的讲话。

      修改病句:  

    2、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

      改为双重否定句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反问句

    4、“我们不能无谓地死亡,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

      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5、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声真诚的赞美是一朵花,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   ……

     

  • 20、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改变语序,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写作。

    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请写出来跟同学们分享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