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视(qí) 谨慎(shèn) 闲暇(xiá) 抖擞(sǒu)
B.擅长(shàn) 龟裂(jūn) 锥形(zhuī) 糕饼(bǐng)
C.褐色(hè) 宏伟(hóng) 堡垒(lěi) 舀汤(yǎo)
D.玲珑(lóng) 遮蔽(zē) 纱巾(sā) 借鉴(jiàn)
2、下列加点的词语或歇后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陶瓷十分畅销,连外乡人也知道,可以说是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啊!
B.我本来十分看好我们国家男子足球队,可自从世界杯开赛以来,球队屡战屡败,真令人失望。
C.自从东新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B.汉字产生于几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
C.甲骨文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种文字。
D.优美而独特的汉字是美妙的艺术品。
4、看拼音,写汉字。
(1)我们撸槐花,拧柳笛,心中的喜悦难以yì(_____)制;我们手捧野花,jǐng(____)戴花环,心中的畅快无法诉说;我们看蜜蜂在花丛中忙lù(____),牵牛花chán(____)绕在篱笆上吹喇叭……做一个乡下孩子,真好!
(2)我去田野玩耍,采了一朵油菜花,得zuì(____)了正在采蜜的蜜蜂,它用gōu(____)子似的刺针蜇了我的手,我的手指顿时zhǒng(_____)胀起来,我以后再也不rě(_____)蜜蜂了。
5、填空。
村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晚》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寒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_________的美好感觉。
从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军行》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写的。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6、快乐调音师。(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钻(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盛(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乘(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chā bǎn léi gǔ jiān dū xiōng tá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ēn qǐng bǎng yàng shān gāng jiān bì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四字词语。
1.爸爸早就想好了办法,非常有把握地说:“你放心吧,我一定按时把洗衣机修好。”___
2.我站在玻璃栈道上,两腿发抖,非常害怕,急忙闭上眼睛坐在上面。____
9、阅读。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①德国著名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年幼的他,还不会说话就自己学习计算。在他三岁时的一天晚上,他竟然帮助算工钱的父亲纠正了一个计算错误。
②长大后他成为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③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孩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④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
⑤“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⑥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⑦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⑧老师头也不抬,挥着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⑨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⑩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⑪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候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③—⑪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这样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老师头也不抬就说高斯算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文中的高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就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 )被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70多座, 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约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约230 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约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0吨。
有人估计,( )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 )用火车装运,需要约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也很难插入锋利的刀片。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动用了约10万人,完成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给本文加个恰当的标题:《__》。
【2】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金字塔?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写金字塔 “宏伟”和“精巧”的句子。
【4】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火眼金睛。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雄伟—___ 矗立—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勤劳—____ 精巧—____
【6】短文第3自然段介绍金字塔主要用了( )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7】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母亲的哲学
文/董瑄修
我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上过几天学,识字不多,但她朴实的语言闪烁着智慧与哲思的光芒。
小时候,有一次在田里干农活,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在头顶蓝蓝的天空中____________【甲】地飞着,不时发出畅快的叫声。母亲见了,说:“鸟儿中只有大雁最有学问,人家会写字,你看看“人”字写得多好——做人多好啊,就连鸟儿也想做人。但有的人做的事却没个人样儿,倒不如这鸟儿。”我家的母鸡下蛋了,拍着翅膀____________【乙】地跑到主人面前邀功:“个大啊,个大啊。”母亲抓把米赶紧喂它,嘴里还念叨着:“你的功劳我看着呢,不会亏待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嘛。”做饭的时候我帮母亲削土豆皮,她喃喃自语:“土豆、红薯农药最少,因为它们很少生虫子。”我问母亲:“为什么它们很少生虫子呢?”母亲说:“它们谦虚呗。它们有了果实就在土里默默地生长,不像辣椒、豆角那么招摇,有一点果实就高高地挂在枝梢,当然‘招蜂引蝶’了。”
藕从家里的池塘里挖出来,用清水洗净后白白胖胖的。母亲说:“藕是荷生的,是荷的孩子。这孩子多坚强,在那样的环境里竟然没有被染脏。瞧,它多白啊!”
农闲时,父亲常常带着我和母亲到河边撒网捕鱼。即使运气不好捕不到多少鱼,母亲也要父亲把小鱼丢进水里。她说:“不能赶尽杀绝了,细水长流呀!”我很惊奇,母亲竟然有资源合理利用的大局意识。
我家院中有棵高大的柿子树。到了秋天柿子红了的时候,整个树冠便像燃烧的火团。母亲总是让父亲留下树顶端的柿子。树顶端的柿子因为阳光充足,长得又大又圆,不摘下来我觉得怪可惜的。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摘,母亲说“鸟儿为树捉虫忙碌一年了,留点犒劳它们吧。人太贪心,树儿会不高兴的,来年它就不会结那么多果子了。”
在我看来,母亲虽不会高谈阔论,但她的话语里充满了智慧,她的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我自叹不如。
(摘自《特别关注》)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甲】【乙】空白处。
【甲】:悠然 散乱 【乙】:自豪 自满
【2】母亲看到排着“人”字形的雁阵时所说的话包含的哲理是( )
A.团结协作,永不分离
B.认真做事,做个人样
C.执着向前,永不放弃
D.鸟有人样,人没鸟样
【3】母亲对邀功的母鸡念叨的一番话,告诫人们不要_________,但也应该_________。而母亲关于土豆、红薯、辣椒和豆角所说的一席话,告诉人们要_________,不要_________。
【4】除了以上题中提到的母亲的话外,母亲的其他话同样富有哲理,选择一处用“_________”在文中标出,并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_________(选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如果用几个词语来形容母亲的品质,我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说起对北京人的印象,人们会想起很多影视剧中的人物:“贫嘴张大民”的热情、“老炮儿”的局气、“我爱我家”的幽默……而今,这座古老的四九城正走向新时代,这里的市民们,也正生发出更闪亮的精神风貌。
北京丰台有一条313路公交线,这条公交线仅9个站,往返只有15公里,司机刘宝中工作的11年里,一直在这几个数字间循环往复。因为这段路的路程短、乘客少,313路就只安排了他一名司机,独此一辆车,而这却是沿途居民出行的唯一公交车。因此,313路被称为北京“孤独”的公交线。
然而11年里,刘宝中用火一样的热情,让孤独的车程有了不孤独的记忆,让20平米的车厢变成了“流动的四合院”。每位乘客都有他的联系方式,谁要办点事、跑个腿儿,只需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召之即来,大家相处得就像街坊四邻。在这趟车上,留下了刘宝中与乘客们相互关爱的一件件温暖的事情。
“别人都是人等车,在我们这儿啊,是车等人!”提起刘宝中,75岁的郑大爷赞不绝口。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郑大爷眼看赶不上最后一班车了,就给刘宝中打了个电话,想让车等等。可当他到了公交站,却不见车影儿。正在这时,一辆小轿车停在了他身后。原来,那天刘宝中去开会了是别人代他出车。可接到郑大爷电话,他怕老人挨冷受冻,就开着私家车赶了过来。
爱是相互的,刘宝中把乘客当亲人,乘客对他也一样。一次,刘宝中得了肠胃病,住进了医院,乘客们得知消息,就拎着水果、营养品,还有他最爱吃的羊头肉,纷纷到病房去看望他。
11年,他温暖了一条公交线,他被授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北京榜样。
像刘宝中这样的北京榜样还有很多:义务捐献稀有“熊猫血”超过20年的出租车司机韩冰,每每患者有需要,他总是义不容辞无偿献出自己汩汩的鲜血;利用新型科技尊老助老的青年教师张佳鑫,8年来带领青年志愿团队走入社区,帮助一位位夕阳老人学会手机挂号、电子支付……
2014年至今,各级举荐的北京榜样已达26万人,这些榜样的职业虽千差万别,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数年的坚持,把最平常的小事做成了伟大的善举。
咱们北京人,不仅传承着“热情、局气、幽默”等传统特质,还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新的精神风貌。
【1】填空。
①“四九城”在文中指的就是______。
②文中介绍的这些北京榜样,虽职业不同,但作者总结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______。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得详略得当,请举例说明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
①第2自然段中面线语句“仅9个站,往返只有15公里”,是为了强调313路公交线(______)
A.路程孤独B.路程短C.路程长
②第3自然段中,第(______)句话最能让人感到这车厢是“流动的四合院”。
A.1B.2C.3
③从全文来看,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作为短文题目最恰当的是(______)
A.流动的四合院B.司机刘宝中的故事C.新时代的北京人
④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这样写,好处是(______)(多选)
A.围绕着北京人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特别紧密。
B.将影视剧中的人物与现实对比,说明影视剧不真实。
C.从传统到新时代,体现了北京精神风貌的传承与发展。
【5】下面是给韩冰、张佳鑫两位北京榜样的颁奖词,请你先读一读,然后给刘宝中写一句颁奖词。
韩冰:20年,他用汩汩的鲜血传递着人间温暖。张佳鑫:他以青春岁月守护着夕阳老人。刘宝中:______
13、阅读
几块青稞饼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雨雾里,分不清哪儿是“路”,哪儿是泥潭。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①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②忽然,他那消瘦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情:③那匹小马,也让因缺药而致腿伤化脓的战士骑了。④断炊了,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小块青稞饼。⑤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倒在“路边”。“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拍一拍战士的肩胛。
“首长,走……走不动了。”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小块青稞饼,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当他的身影渐渐消融在雨中时,一个战士捧着青棵饼,眼窝里闪着泪光,问:“他是谁呀?”“不知道。”另一个战士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晚上,部队准备宿营了。红军首长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借着马灯微黄的光,打开一张军事地图。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司令员,一个战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首长。”
他轻轻打开纸包。啊!那是几块青稞饼。
【1】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自然段顺序已打乱,请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中画“_____”的句子选择一个最确切的理解,在括号里打“√”。
(1)战士感到饥饿、疲劳,死亡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他。( )
(2)在困难中得到首长的关心,战士十分激动。( )
(3)在危难中红军首长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士,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战士感动了。( )
【4】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当“他”打开纸包看到几小块青稞饼时,他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首长与战士的什么精神使你最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景阳冈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 ),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 ),( )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 )。武松一( ),又( )在一边。大虫见( )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 )。武松一( ),又( )在一边。
【1】将下面的动词选填到文中的括号内。
扑 闪 掀 剪
【2】这一段文字是写_______的场面。“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画“﹏﹏﹏”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重点描写这一部分的用意是( )
A.介绍老虎有捕食绝技。
B.呼应前文,表示武松后悔了。
C.为文章增加趣味性。
D.从动作描写方面来表现老虎难打。
15、_________________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到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东奔西走 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 美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档,买了清洁剂、水桶和抹布,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啤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请给文章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
【2】请用“√”在第五自然段的括号中标出最恰当的词。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哪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简单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1】文段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物。
【2】文段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这些事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文段,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景阳冈》选段,完成练习。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 ) 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 )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 )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 )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尽平生力气”可以用成语______或______来形容。
【2】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提 按 扒 揪
【3】“铁锤”在选段中指什么?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
【4】“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武松拼尽全力与大虫搏斗。
B.说明武松在与大虫的搏斗中想取胜也很困难。
C.说明武松在搏斗中知道取胜的关键。
D.“乱踢”一词说明武松的回击没有目的性。
【5】从选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松_______的特点。
18、课内阅读。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五彩斑斓)。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荫道上,(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用“√”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___________ 》,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 ___________。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
【4】 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___________
19、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段话选自《_______》,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3】读了这段话,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20、句子模仿秀
(1)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仿写句子)
愿意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的。
21、换要求,改写句子。(3分)
(1)、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熙凤很美丽。 王熙凤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用恰当的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小要养成讲卫生的好风气。(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会按要求写句子。
(1)太阳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小三看不出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银杏树发芽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要在这金色的海滩上完成一座最美的雕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救了那只受伤的蝴蝶。(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学校要开运动会了,针对你喜欢的运动项目写一篇新闻报道。
要求:①格式正确;②内容完整;③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