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词语,并选择填空。
①一( )千里 ②翠色( )流 ③排山( )海
④双凤( )阳 ⑤心惊( )跳 ⑥芬( )馥郁
(1)①和②两个词语都用来描写绿色,其中①指绿的_______,②指绿的__________。
(2)上面六个词语中,可以用来描写人物心理的是________,描写花朵香味的_______________。
(3)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的词语是___,再写出一个像④一样带有“风”字的词语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的步伐 (__________)的前额 (__________)的祖国
(__________)的科学家 (__________)的助手 (__________)的待遇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张(_____)李(_____) (_____)(_____)吞枣 (_____)(_____)风霜 一(_____)无(_____)
(_____)然大(_____) (_____)声(_____)哭 (_____)穷(_____)尽 北(_____)怒(_____)
1.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__________的脸上现幽难以忍受的痛苦。
2.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_________地乱说一气。
3.表示读书不求甚解的词语是_______;表示突然明白了的词语是__________。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由于伯牙和钟子期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称为“__________”,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戴嵩画牛》一文中,“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这一道理。
3.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乐圣”,《月光曲》一文讲述了他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情,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善良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5、比一比,再组词。
厨( ) 橱( )
缚( ) 搏( )
伶( ) 铃( )
6、课内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_________,我还读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选取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作为“千山”的代表,选取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作为“万水”的代表。
【4】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 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 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8、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仔细观察下列图表,完成练习。
调查项目 | 购买食品时首选考虑 | 常喝饮料类型 | |||||
营养价值 | 包装好看 | 味道好 | 纯净水 | 果汁 | 汽水可乐 | 白开水 | |
人数比例 | 72% | 8% | 20% | 24% | 30% | 40% | 6% |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该班学生最值得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向他们指出今后注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课文内容将选文横线补全。
【2】第1自然段描写的是贝多芬看到的_______,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皮鞋匠的_____。
【3】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读《月光曲》选段,完成习题。
A.皮鞋匠静静地听着。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C.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D.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E.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F.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G.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H.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从选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娴静 __________ 刹那间 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_ 惊涛骇浪____________
【2】看图,结合选文,完成练习。
图1 图2 图3
①上述图片描述的是选文中哪些句子的内容?(填字母)
图1: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 图3:__________
②结合图片和文字,体会旋律的变化。
A.音乐高昂激越 B.音乐气势逐渐增强 C.音乐轻柔、舒缓
图1:____________ → 图2:____________ → 图3:____________
③结合图片和文字,给每张图片拟个恰当的名称。
图1:___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___ 图3: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是联想到的内容。这样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火________风威,风________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________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1】按原文填空。
【2】选文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的船队着火后火势蔓延快还是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几个词写出了火光亮?从哪句话可看出烟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给大家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把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画上横线,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2】假如你来到草原,你想做些什么呢?试着补写。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选自_____的《_____》,抒发了作者对草原风光的无限热爱之情。
【4】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并试着改写后面的句子。
(1)有的宅院里出来了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往外伸,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2)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第___个句子写得好,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丁香花的____。
改写:丁香枝条上有一柄花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草原》一课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客人的动人情景,反映了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____)
(2)《丁香结》一文中丁香结象征生活中化解不开的烦恼、幽怨,表达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____)
(3)《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也一样。(____)
(4)《花之歌》是黎巴嫩的纪伯伦写的一首散文诗,诗表面上是在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____)
(5)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中心。(____)
14、 儿科大夫的手
年轻的讽刺小说作家冷凌抱着出世才20天的儿子,顶着寒风,匆匆来到儿童医院。诊室靠窗处设两张桌子。一男一女两大夫面对面坐在桌旁。男大夫生得魁伟粗壮,肤色黎黑。“像个铁匠”冷凌心里说。女大夫生得娇小玲珑,一脸孩子气。“医学院来的实习生。冷凌判断。他本来希望给儿子看病的大夫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太太。
这会儿女大夫正埋头写处方。男大夫刚看完一个患鹅口疮的新生儿。
“下一个——梁虾仔。黑大夫嗓音洪亮,与他的个头很相配。
一个衣衫单薄的农村妇女赶忙上前就坐。她怀里抱着一个用黑粗布裹着的婴儿。铁匠模样的大夫朝那妇女看了一眼,皱着眉说:“天这么冷,怎不多穿件衣服?你也病倒怎么办!”语气粗暴,像个爱摆架子的大夫。
“不吃奶……哭了一夜,怎么哄也不行……”妇女开始诉说孩子的病情。
“铁匠”表情平淡,“嗯、嗯”地应着,一边搓着手。
他的手大概患了某种奇痒难熬的皮肤病吧!冷凌暗想道。
终于,“铁匠”停止了搓手,从脖子下的衣服里掏出听诊器的听头,夹在两手掌间又搓擦了几下,然后探进病婴的衣服下。听完后,他把听头插回原处,又搓了搓手掌,才伸手摸病婴的肚子。
“下一个……”“铁匠”喊完病人的名字,又把手搓起来。搓呀,搓呀……讽刺小说作家看着眼前这位手掌痒痒的大夫,职业习惯使他马上进入艺术构思。该用什么题目?《搓手》不行,不够尖刻,太一般化……
“铁匠”的大嗓门把作家召回现实,他喊了冷凌儿子的名字。
冷凌抱着儿子在那张就诊椅子上坐定,一边描述儿子的病状,一边注视那双搓动的大手。距离近了,看得真切。那双大手很正常,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大概是一种怪癖。这怪癖占了多少时间!假若他急病人之所急,假若他全心全意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他肯定不会这样毫无意思地搓手不止!
终于,停止搓手,开始听诊和按摸肚子了。这时“铁匠”的目光离开冷凌儿子的脸,像聆听美妙的小夜曲那样侧扬起头。就在他的目光移到对面女大夫身上的时候,他突然说:“不要这样!你的手指和听头都很凉。会把孩子惊吓的,还会受凉呢。孩子的肚皮又嫩又薄,经不起你的突然袭击……先把手搓暖……听头不要吊在胸前,该藏进衣服里……”
女大夫连声应诺,脸也红了。
冷凌的脸也悄悄地红了。儿科大夫的手……自己刚才构思的文章……
“谢谢!”讽刺小说作家临离开诊室的时候向那位铁匠模样的儿科大夫致意,一点也不舍讽刺的味儿。
【1】小说发生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故事,冷凌的情感变化是( )
A.焦急—遗憾—不满—羞愧—敬意
B.焦急—不满—遗憾—羞愧—敬意
C.痛苦—遗憾—不满—敬意—羞愧
D.痛苦—不满—遗憾—羞愧—讽刺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恰当,恰当的打“√”,不恰当的打“×”。
(1)本文用大量篇幅描写冷凌对男儿科大夫“糟糕”的印象,使文章充满悬念。(_____)
(2)“像聆听美妙的小夜曲那样侧扬起头”突出了男儿科大夫的漫不经心。(_____)
(3)文段用“铁匠”指男儿科大夫,表达了冷凌对男儿科大夫的嘲讽。(_____)
【4】用“ ”画出文中与“讽刺小说作家向那位男儿科大夫致意,一点儿也不含有讽刺的味儿”相照应的内容。
【5】女儿科大夫的脸红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冷凌的脸红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照样子,写一个人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读下面的句子,在“——”写出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假期,重庆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朝天门广场人头攒动,洪崖洞民俗风貌区__________,磁器口古镇__________,武隆喀斯特旅游区__________。
(2)仿照例句,试着用一两句话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想一想加点部分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围绕下列词语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冷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合适的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我要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筑青藏铁路困难很多。我国成功修筑了青藏铁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狐狸很狡猾。狐狸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妙笔生花
“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眼前。拿起笔,表达你真挚的情感吧!写的时候,可以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
要求:1、语句通畅,条理清晰。2、感情真挚。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4、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