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西林壁(书写)
B.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C.竞走取之(跑)
D.女娃游于东海(游泳),溺而不返(淹没)
2、读了《失落的一角》之后,你认为下列哪项是它最快乐的时候?( )
A. B.
C. D.
3、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薄片(báo) 薄弱(bó) 薄饼(bó)
B.降低(jiànɡ) 降服(jiànɡ) 迫降(xiánɡ)
C.口角(jiǎo) 角落(jiǎo) 配角(jué)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牛棚”“虎厩”“猪圈”“鼠窝”这几个词搭配都正确。
B.《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告诉我们要扎实练好基本功。
C.《西门豹治邺》可以按照下面的情节发展来复述:摸清底细——兴修水利——惩治巫婆和官绅。
D.《八仙过海》《自相矛盾》《精卫填海》都是神话故事。
5、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音与汉字。
湖泊(bó pō)
骠(piāo piào)悍强壮
憨态可掬(jū jú)
神(奇 其)
高(低 底)错落
白(练 炼)腾空
6、下列诗句后面标的季节与诗歌所代表的季节不一致的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冬)
7、“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
A.值得怜悯。 B.可爱。
C.可惜。 D.(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8、按课文填空。
(1)王戎七岁,________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不动。
(2)过了一会儿,响声________,只见东边_________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________起来。
9、课外阅读。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根据前面提示的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渴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节的五行描写黄鹂飞来,只两句是实写。一句是_____,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和动感;一句是__________,以瞬间之形写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出黄鹂_______而来___________于树的神采。
【3】第一节中第_____句鲜活地点染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__________之情。而第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渐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_________。
【4】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只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而胸中所藏的却是一种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交织的情怀。这是一种感情的反差和逆转。两节的最后一句重复,词语相同而情怀各异,前一句写充实感,后一句却写__________感。
【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表露出了在牢笼般的时代欢乐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的情怀。
B.诗中的反复不是一般的感情升华,而是感情的逆转。这是本诗的独到之处。
C.诗中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交融、实与虚的转化都鲜活地点染出瞬间的情景变化。
D.诗人以黄鹂自比,不但“冲破浓密”,而且能“照亮浓密”,这既是一种渴求,也是一种自信。
10、阅读下列的短文,回答问题。
蟋蟀的住宅(节选)
①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②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③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打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选文内容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________的观察所得。
【2】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其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_________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________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_______
【3】“这便是蟋蟀的住宅”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就是蟋蟀的平台”中的“这”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选文的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读句子,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①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画下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主要是写________的壮观景象。
A. 潮来前 B. 潮来时 C. 潮头过后
【5】由“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12、★课外选文(二):
机器人带来的“恐慌”与“困惑”
材料一 恐慌:机器人将要抢走我们的工作。
①某网络平台计划使用无人机在30分钟内完成约16千米范围内的送货工作。
②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保姆,一些国家还在研究机器人在养老领域工作的可行性。
③美国宇航局表示,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宇航员完成大部分的太空作业。
④软件可以批改作业,让老师们不必再为阅卷烦恼。
⑤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先进的产品来节省时间,减少劳动和享受生活。
材料二 困惑:明天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形成威胁吗?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教授莫勒说:“一些物品永远都会是人工制造,而且是手工制造。比如名贵跑车以及一些高质量的珠宝、首饰、工艺品,这些东西需要人们带着感性去创造,而机器人永远不会具备这一能力。”但小到家用的小型扫地机器人,大到一些大型的工厂以及设备车间中打印、焊接、装配、搬运等工作岗位,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似乎已看到了人工智能化的魅力。那么,明天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形成威胁吗?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保姆,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它们应用于养老领域。
B.人们愿意购买更先进的产品,只是为了追求时尚,享受生活。
C.人工智能化已经实现了让人们解放双手,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
D.人们应学会合理设计并适当控制,让智能机器人不会对人类的未来造成威胁。
【2】“一些物品永远都会是人工制造,而且是手工制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多选)
A.机器人不适合做珠宝、首饰、工艺品这些精细的工作。
B.有些物品需要人们带着感性去创造,而机器人永远不会具备这一能力。
C.机器人无法了解物品的制造过程,所以它们无法和人类一样制造物品。
D.面对一些灵活的工作,机器人始终做不到同人类一样去认知、思考和判断。
【3】结合材料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可能会被智能机器人“抢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明天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形成威胁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维沙的快乐时光
①两岁多的维沙是个小身子小手小脚的小奶孩儿,和哥哥胡安一样剃成了小光头,只有脑门上顶着一小撮头发,像年画中系肚兜抱鲤鱼的中国娃娃。
②维沙能自己一个人玩。当大人忙起来,没人照顾到他时,他可以独自度过许多时光,因此他发明了很多种游戏。
③他最喜欢的游戏是骑马,就是骑门口的一块大石头。他骑在上面,一只手还拽着根破绳子拼命摇,紧张地快马加鞭,嘴里咕咕嘟嘟个不停。他有时也骑爸爸的大腿,有时骑胡安的肚子。
④过河也是他喜欢的游戏,门口的空地上总流着无数条维沙假想的河。他站在各种各样的“大河”对岸冲我们呼喊并且做过河的样子:有时勇敢地挽起裤脚,有时艰难地淌水而过,不时摇摇晃晃,仿佛周围险象环生。
⑤维沙喜欢在我们家吃饭。有时候遇到好吃的东西,比如包子,他只吃一点儿就坚决停下不吃。我问为什么,他说:“等爸爸妈妈来再吃,怕一下子全吃完了。”我们只好给他盛出一碗面或取出两个包子另外放着,他这才继续吃。
⑥当我们离开这里时,我才搞清楚,维沙居然是个女孩!
【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④自然段“假想”一词的意思。
假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关于维沙的哪三件事,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 | 维沙玩“骑马” |
第二件 | __________ |
第三件 | _________ |
【3】读了第⑤自然段“ ”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在下面方框处作上批注。
|
【4】读了短文,你会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维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周恩来的“三用”大衣
这件翻领、有腰带可系结的深褐色皮大衣静静地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它的主人是周恩来。这件制作精良的大衣,在革命战争年代,功能远远超出了简单的避寒与美观,被称为"三用"大衣,彰显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1940年,周恩来将这件皮大衣从苏联带回,在延安时期一直随身携带,时常穿着。1946年,周恩来就是穿着这件皮大衣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在会上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确定了民主改革的总方向,见证了党的统一战线的胜利。1947年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途中,周恩来夏天把大衣当作雨衣来挡雨,晚上将大衣当作被子来保暖,冬天再让大衣回归"本色"来御寒,"三用"大衣之名由此得来。
1949年"进京赶考"后,皮大衣结束了它陪伴主人征战南北的任务,周恩来先把它送给邓颖超穿到1956年,后又交给卫士长成元功保存。1964年8月5日,这件跟随周恩来24年的皮大衣终于完成使命,赠送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周恩来的这件"三用"大衣,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彰显:_________。
【2】周总理的“三用”大衣是怎么得名的?
______________
【3】这件皮大衣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词语。(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
(3)按要求用上修辞手法补充句子
①河边的垂柳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
②七月时节,蝉爬在树的枝头_______________。(拟人)
16、用修改符号修改病段。
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起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启示,增加安全。
17、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3处错误。
儿童节这天,同学们得意扬扬地参加了庆“六一”的活动。大家表演了许多自导自演的不少节目,最精彩的就是根据《小英雄雨来》改编的课本剧了。这次活动既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18、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改正了自己的缺陷。
(2)通过这次比赛,使同学们增强了团结协作意识。
(3)《西游记》非常好看,我爱不释手,不肯放下。
(4)我们要认真改正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5)我的妹妹已经上四年级了,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由于她学习态度明白,学习方法正确,因为,她取得了好成绩。
19、作文。
写一件童年趣事,要求条理清晰,语句生动、流畅,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