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疆域辽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片“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只“大公鸡”。中国版图的缩小与下列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2、“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将烟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戮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材料反映的是
A.公车上书
B.黄海海战
C.鸦片战争
D.虎门销烟
3、徐中约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满族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近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获 得新生”发起
A.护国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4、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有一块“虎门销烟”的浮雕,以此怀念一位近代民族英雄,这位民族英雄是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的状况。造成图中的从②到③剧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破坏农业经济
B.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C.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
D.全面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两词早已从词形到词意上融为一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纪念五四运动,不能忘掉《新青年》。”之所以有上述说法是因为
A.两场运动性质相同
B.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C.两场运动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D.两场运动都处于民主革命的分界点上
7、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B.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C.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8、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彻底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D.维护“国共合作宣言”
9、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此时学校里的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是因为(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可以展现教员智者的个性
C.帝国主义的入侵
D.革命思想的传播
10、1919年1月的巴黎会议,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召开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黄埔军校成立
11、“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府会议决议,与四月十八日(1927)在南京开始办公。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的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在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国民之责任愈益重大。”文中的“本政府”是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一边倒”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3、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指
A.党的诞生
B.抗战的胜利
C.土地改革
D.新中国的成立
14、关于长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②红军长征经历了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
③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④长征铸就了伟大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它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
A.清朝统治者软弱无能 B.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D.道光帝下令禁烟
16、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是指日本
A.制造九一八事变 B.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C.发动卢沟桥事变 D.扶植清朝末代皇帝为傀儡
17、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标志中国人民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事件是( )
A.
B.
C.
D.
18、如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设经济特区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1860年,强盗们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伤痕……”材料中“强盗们”指( )
A. 英美联军 B. 英法联军 C. 英俄联军 D. 八国联军
20、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政治变革是制度创新,发明创造是科技创新,科学理论诞生是思想创新,请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政治变革: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9年议会通过《______》,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君主立完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起来。1776年7月4日,在北美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_______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发明创造: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______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改进,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 ______”时代”。
科学理论: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联合发表《_______》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2、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_______爱国运动,曾提出“_______”口号。
23、20世纪50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了___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中国加入________组织(中文全称),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4、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应的制度或政策。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3)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制定的基本政策——
25、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中国 近代探索相关的事件名称。
(1)自强求富 开近代探索之先——
(2)变法维新 圆救亡图存之梦——
(3)三民主义 创民主共和之国——
(4)民主科学 启思想解放之门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2)在北平接受共产党和平改编——
(3)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
(4)中国近代状元实业家——
27、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________,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8、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终止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____至此寿终正寝;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这一成果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0、“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国家主席____被迫害致死,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31、请写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的建设成就。
32、中国历史上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筹建新中国召开了哪次会议?会议上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哪部文件?
(2)哪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的是哪次会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哪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什么?
(4)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请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3、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正在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在请你也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吧:
(1)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哪一年实现的?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后,为培养革命骨干,进行了什么重大活动?有什么意义?
(3)1926年—1927年,国共两党又联手进行了什么重大军事活动?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哪一事件揭开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什么?
(5)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分裂,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后果?
(6)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1)材料一图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会议的成果?图二会议召开于哪一年?
(2)材料二“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国式体制”指的是什么?明确提出于什么会议?该体制建立有何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