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河池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幽径悲剧》作者季羡林。这篇小说通过叙写一株古藤萝的悲剧,并把它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B.《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形象的比喻对皎洁的月色作了美妙地描绘,结尾的字,不无有表现苏轼当时的确是个官,有着安闲自在的心境。

    C.游记《阿里山纪行》主要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一幅幅画面。全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

    D.《治水必躬亲》的作者钱泳,清代人,工诗,善书画,本文选自《履园谭诗水学  

     

  • 2、请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 鹏( kūn)   粱(háo) 修(mù)   接而至( zhǒng)

    B. (jīn) 死(pián)   槽(lì)   挑拨离(jiān)

    C. 令(lè)   詈骂(juàn)   突(pài) 目神迷(xuán)

    D. (míng)   顶(gōng)   鱼(tiáo)   寡孤独( jīn)

  •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塘湖春行》颔联富有动态,细致描摹,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两联都透露出早春的气象。

    B.《春题湖上》也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C.两首诗歌都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最爱”和“勾留”都表现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4、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博学古今大师学识千古长存,融汇东西先生风范百世流芳

    高士贤人,饥荒岂争三斗米? 鸿儒骚客,片刻即成一首诗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川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A. 朱自清   季羡林   白居易     沈复

    B. 季羡林   朱自清     杜甫     沈复

    C. 朱自清   季羡林   杜甫     沈括

    D. 季羡林   朱自清   白居易   沈括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时令,生动写出了秋天洞庭湖湖水上涨、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阔大景象。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C.颈联诗人巧用比喻,借“欲济无舟楫”表达他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退隐江湖的决心。

    D.全诗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构思新颖,语言含蓄。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采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张先)

    (2)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花》宋祁)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柳永)

    (4)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5)_________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岳飞)

    (6)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7)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饮酒》陶渊明)

    (8)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李清照)

    (9)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绘就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语段内容和作者法布尔的写作风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横线处,并阐述理由。

    红蝉的腹部和南欧熊蝉一样可以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大幅度运动。通过这种腹部的振动,配合腿部的叶片开合,红蝉就可以   地把小教堂开到任何程度。

    A.迅速麻利 B.随心所欲   C.简单方便 D.规规矩矩

    我选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时间的脚印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

    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

    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1下面对选文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篇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另一种境界。

    B. 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

    C. 选文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D. 作者注重运用过渡性句子,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

    B. “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C.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二是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

    D. 了解“时间的脚印”,不仅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3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树木经历四季,有硕果挂满枝头的喜悦,也有叶落枝枯的寥落。人的成长经历何尝不是如此?时间酝酿了果香,也使人日渐成熟。成熟不是衰老,而是懂得该懂得的,担起需担当的。带我们走向成熟的可能是父母、亲人,可能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也可能是一本好书……

    请以“成熟,从 开始” 为题,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600字左右;⑤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