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人应该学会担责,你这样李代桃僵,不是帮他,反而害了他。
B.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C.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前仆后继。
D.唐僧看见了,不由分说念起了紧箍咒,痛得悟空哇哇直叫。
2、读《艾青诗选》后,同学们分享了阅读感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作者对保姆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怀念。
B.《镜子》是一首哲理诗,借镜子说世事人情,无论它真实、直率,所以很多人喜欢它。
C.《向太阳》这首诗表现了人类从苦难中再生的欢欣,深受广大青少年和中学生的喜爱。
D.通过阅读《刈草的孩子》这首诗,使我充分感受到了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节奏是( )
A.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 润(rùn) 红 晕(yùn) 疑望
B. 忧 戚(qì) 枉然(wǎnɡ) 漫游
C. 谐 奏(zòu) 飘 逸(yì) 流盼
D. 坦荡(tǎn) 摇 拽(yè) 吹熄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秀发传
(明)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与邑民何异?”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罢免。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选自《宋学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句中的“以”与“俄以前事罢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
B.策之不以其道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D.不以物喜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叶秀发在他父亲母亲去世后,都回家守丧,可见他的孝心。
B.金人入侵时,眼看桐城不保,叶秀发并没有听从家人建议躲避起来,而是每天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
C.桐城之战后,叶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D.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从桐城来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他很赞赏叶秀发并重用了叶秀发。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苟先去之 苟:______
②诚之亦望阙再拜 再:______
③反咎其不能全人 全:______
④寻转承议郎 寻: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
(2)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6、古诗赏析。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诗人以________自比,抒发了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
【2】找出诗中的主旨句并简要赏析。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息,源远流长。在这片华夏大地,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着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跨越了五千年不曾中断,使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而更加顽强,它就是中国精神。为了进一步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列举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三个人,分别说说他们身上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2】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中国精神”?请从三个方面,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8、读下列语境,引用适当的古诗填空。
学习的道路上,家国情思一直伴你左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的至死不渝,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的忠君之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雄心壮志。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还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拳拳深情。
9、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是奋斗
①新中国70华诞,让这个国庆长假成为人们向祖国表达深厚情感的节日。“我爱你,中国”的由衷礼赞,“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
②国之庆典,民之荣光。从一穷二白到国强民富,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多少美妙憧憬变为现实,多少崭新图景映入眼帘。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里,每个人都有足够底气和理由为新中国“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骄傲自豪。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忆国史、抒深情,彰显出作为新中国伟大成就创造者和享有者的意气风发,也展示出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大路上的自豪自信。
③光荣属于祖国,成功源自人民。历览新中国成立70年来开天辟地的创业史、震撼世界的造物记,有无数精彩故事由人民奋斗书写,有无数中国奇迹由人民携手创造。从推翻旧中国“倒海翻江卷巨澜”,到建设新中国“敢教日月换新天”,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以一场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几代人的夙愿,亿万人的奋斗,汇集成矢志民族复兴的伟力。“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对恢弘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对辉煌未来的深邃擘画。
④“我们现在目睹的正是光荣的全面回归。这光荣属于那些奋斗者们”,国庆之际,一位学者作出如是观察。从首次以国家最高规格褒奖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到隆重举行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再到百面铁血战旗、百首英雄赞歌闪耀国庆阅兵,缅怀先贤烈士、致敬功勋楷模的国家态度,引领全社会形成敬仰英模、学习英模的崇高风尚。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把国家和民族大义高举过头顶的人,新时代新征程更召唤那些一身浩然正气、满腔报国热忱的人。共筑中国梦,我们更加需要从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那里汲取光荣的精神力量,砥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奋斗品质,筑就坚不可摧的宏图伟业。
⑤国庆长假期间,武警战士、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一大批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撑起万家灯火,守望一方安乐。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爱国不需低调,也无需华丽,惟需实干与奋斗。祖国的强大磁场,吸引新时代的追梦人重整行装再出发,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一起追梦一起圆梦。美好生活、美好时代、美好未来都要靠辛勤的双手创造出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要靠奋勇的实践开拓出来。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所有为国家、为民族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最美画卷。
⑥山高人为峰,海阔梦为舵。“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动情地说:“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拳拳爱国之情,感动无数人。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勇当社会主义现代化攀登者,争做民族复兴追梦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08日 04 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①②段从“新中国70华诞”说起,重在通过节日盛典彰显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目的是引出对“光荣属于祖国,成就源自人民”的论述,进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我们现在目睹的正是光荣的全面回归。这光荣属于那些奋斗者们”这何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⑤段列举武警战士、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人物在节日依然坚守岗位,意在证明小人物也是爱国的。
D.“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进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这句话中,“必将”一词不可删去,因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并彰显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现点?
10、议论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平视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
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1】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颐指气使地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
B.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C.面对权贵、富翁、名人,我们要扬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
D.面对弱者、平民、凡夫,我们要虎起脸瞪着眼,对其不屑一顾,呼来喝去。
【2】下面对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及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小姑娘的世界很单纯,没有身份地位的不同。她很轻松的做到了对文学家萧伯纳的仰视。
B.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
C.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弃杂念的单纯。
D.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证明了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还会降低别人的人格。
【3】下列名言中如果要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道理论证的材料,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C.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部分人不得不服从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平等就无从谈起——威·吉尔伯特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条路走到黑的家伙
张炜
①打开文学史,也许会发现,一些作家一生都在书写一个大的主题。
②打开索尔·贝娄的书,发现他永远在写一个犹太知识分子:穷困潦倒,面对诉讼、黑人的逼迫,面临着黑手党和离婚等问题。有时候我们会有些不满足,会想:怎么又是犹太人?怎么又是这一类故事?但是作家特别自信,也特别有力量,所以他们才敢一直这样写下去。这个难度很大。
③一个画家可以无数次画一朵梅花,画几只虾、几匹马,画得再多、再重复,不但不被垢病,反而会获得赞美,他会因此被称作画梅、画虾的大师,画马的大师。但作家不行。作家在写作对象以及其他方面的重复,一定会被指摘。所以从事文学创作,路会越走越窄。这次成功地写出一种人物,下次就得绕开,而且还得绕得很远:写出一种思想,以后离这种思想得远一点;采用一种结构,以后离这种结构方法也要有点距离。
④但正因为如此,文学对整个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含量也最高.这种创造形式逼迫创造者不断地走向深处和高处,直到最后抵达。
⑤可足那些大作家一生诠释的却几乎是同一个主题,表现的是同一个生活领域。因为这些作拿有更大的野心,有特别的自信和能力。只有一般的作家才不停地变换,从主题到人物,再到故事。他缺乏持久的探索力和创造力,没有走向纵深的坚韧的开掘力,所以只能更多地求助于外部色彩的变化。
⑥杰出的作家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都挺住了,胜利了。他们作品的细节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人物或场景似乎在某些时候闪现过—如果耐心地读下去,又会发现探索的重心已经转移了。不同的作品汇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河流。他不断地拓展这条河流的宽度和深度。
⑦托尔斯泰也许一生都在写“托尔斯泰主义”,所谓的勿以暴抗恶。马尔克斯一辈子在写孤独和魔幻。福克纳总是写那个庄园,白人、黑人以及土地的故事。他们一生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描述的生活领域也是相对稳定的。可是这非但说明不了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痿缩,反而表明了他们更加强大,更有自信,他们走在一条大路上。
⑧杰出的作家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持续追究、寻根问底—只有不会阅读的人才会说他们重复,不知道这种“重复”,恰恰是最困难的。
(摘自作家出版社《疏离的神情》一书)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运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加点词语“尽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⑦段说“托尔斯泰也许一生都在写‘托尔斯泰主义’,马尔克斯一辈子在写孤独和魔幻,福克纳总是写那个庄园,白人、黑人以及土地的故事。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写出一个在文学上“一条道走到黑”的作家事例。
1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作文。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立意要积极向上,内容健康;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