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过零丁洋》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3、小颖同学学完字词之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应注意汉字中的多音字现象,例如:拘泥(ní)、淡薄(bó)、瘦削(xuē)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诡谲(jú)、味同嚼蜡(jiáo)、侦缉(jí)。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要决”应为“要诀”,“劝戒”应为“劝诫”。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另请高明”的正确写法是“另请高名”,“雕梁画栋”的正确写法是“雕粱画栋”。
4、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闪烁 一代天娇 敬业乐群 全幅精力
B.妖娆 鸿鹄之志 言行相顾 红装素裹
C.秘决 稍逊风骚 原驰腊象 温声细语
D.亵渎 心无旁鹜 唯余莽莽 润如油膏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佘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雾凇沆砀____________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____
(3)从武林门而西____________
(4)晚同子公渡净寺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3】请回答问题。
(1)【甲】文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2)【乙】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是___________的意思,第二个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7、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活动一 品汉字】请根据图形,选择一个角度对“水”字进行解说。
【活动二 对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上联: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明现状】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综合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超过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活动四 说看法】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30字左右。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 ___________,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③大雪三日,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暗示人生际遇变化无常,但过一段时间终会得到重用。
②《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 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片断三: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横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没来得及的告别
拾遗
①真正的告别几乎都是这样:既没有长亭外古道边,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我们还想着来日方长,却已见完了此生最后一面。
②国学大师季羡林少小离家,很少回去。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去世。季羡林连夜从北京赶回老家,送母亲入土。回到老家,他看到的是一口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村里的宁大婶对季羡林说,你娘临走前,一直唠叨两句话。第一句是:“早知道送出去就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第二句是:“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季羡林听到这两句话,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后来,他写了散文《赋得永久的悔》,文中写道:“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③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即使痛彻心扉,也追悔莫及。
④一个叫皓皓的6岁孩子,他的妈妈叫张静,爸爸叫赵朋。2013年,赵朋出国打工的时候,皓皓才几个月大。如今,皓皓早就会喊妈妈了,也早就会叫爷爷奶奶了,但对爸爸没有概念。现在,张静最怕的事情,就是儿子突然问:“我爸爸呢?”2014年3月7日,那天,赵朋结束了劳务合同,准备搭乘第二天的马航MH370回家。晚上10点,赵朋联系张静:“跟我视频吧。”他想看看刚满周岁的儿子。但张静拒绝了:“孩子已经睡了。”她想,反正他明天就回来了,但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永别。第二天,MH370就出事了。跟赵朋一起“失踪”的,还有152名中国乘客。现在,张静总喜欢唠叨一句话:“我咋没和他视频呢,连他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⑤真正的告别总是出人意料。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语文课,老师听写了全班人的名字。那时候,我只觉得说不出的伤感。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很多人,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与你见过了此生最后一面。而年少的时光、青春的眉眼、同学的情谊、成长的笑泪,也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⑥人生就是不断失去的旅程。我们总希望不留遗憾,却又在遗憾中前行。当失去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平平淡淡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日子,竞是如此的短暂;你才会感到:早就该用宽容来善待彼此;你才会悟到:我们争执、猜忌,没有丝毫意义;你才会痛心疾首地想告诉他:“我,什么都不要。只想,看到你的脸;只想,听到你的声;只想,握着你的手;只想,把你紧紧拥在怀里……”。
⑦米兰·昆德拉说过一句话:“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我们确实太不擅长告别了,以至于我们总是漫不经心地见最后一次。很多藏在心里想表达的话,都大胆地讲出来吧!你不知道哪一句就是最后一句,哪一眼就是最后一眼。每一次分开都要好好告别,因为,那一瞬过后也许就是永别。请好好珍惜每一次告别,哪怕是朝夕相对的爱人,也别忘了分别时给他们一个拥抱。
⑧感谢所有从我生命中路过的人。借用村上春树的句子:“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尽管我们此生可能再无交集,但是你们组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点一滴,谢谢你们带给我的快乐和温暖。如果我知道那天是最后一面,我一定会不舍地紧紧拥抱你,然后微笑着说:“请好好照顾自己,再见!”
【1】阅读第①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真正的告别”是怎样的?
【2】第③段说“即使痛彻心扉,也追悔莫及”,文中季羡林和张静为什么后悔,请简要概括。
【3】阅读第⑤段,高考前语文老师为什么听写全班人的名字?请简要概括。
【4】阅读⑥—⑧段,我们怎样才能不留遗憾?请简要概括。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⑷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我们活在世上,除了必须承担对家庭、亲戚、对自己的职务、甚至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外,还要承担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所以,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能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B.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负责任,那他就不会对别人负责,更不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C.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不能依靠别人。
D. 在责任问题上盲目的人,就是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
【2】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B. 文中第⑶段为了证明歌德所说的话:“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作者运用了正反说理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C. 文中第⑸段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促使他的内心变得平静,使他的思想变得充实,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D. 本文作者在确立观点之后,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12、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 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