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东莞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词语释义】某同学读完《神奇的成语》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阅读网络信息。同学们如果断章取义、捕风捉影,很容易造成扭曲事实、掩盖真相的悲剧。

    B.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C.部分同学中秋节作业没完成,返校交作业时总是随机应变地找一些借口,企图蒙混过关。

    D.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 2、对下面这首小诗中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给  友  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走呵 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是呵 是呵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A. 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 诗中的“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 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有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 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3、对下列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因果复句)

    B.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条件复句)

    C.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递进复句)

    D.他不是生病了,而是家里出事了。(选择复句)

  •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他可是文坛上的风流人物,他的散文影响了一个时代。

    B. 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C. 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 每逢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的游子看到皓月当空,不由得触目伤怀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课外文言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焦点的字()

    (1)常与鲍叔牙游:()

    (2)九合诸侯,一天下匡:()

    (3)尝与鲍叔贾:()

    (4)天下不管仲之贤多:()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知道管仲有才干,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B. 鲍叔牙是管仲的知音,虽然管仲经常遭遇挫折,但鲍叔牙还是一如既往的理解他,帮助他。

    C. 鲍叔牙的子子孙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领有封邑达十多代,常常成为著名的大夫。

    D. 管仲担任齐相以后,劝说齐桓公南下袭击蔡国,讨伐楚国,征讨山戎,劝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治,劝桓公信守与曹沫的条约,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2】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

    习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材料二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材料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表

    版本

    总数(篇)

    年平均数(篇)

    增长率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小学

    初中

    2013版

    69

    64

    11.5

    21.3

    9.7%

    93.8%

    2017版

    124

    124

    20.7

    41.3

    [注]小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学制为三年

    (1)阅读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小明拿到语文课本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含英咀华,领略古诗中春夏秋冬,风花雪夜,湖光山色,名胜古迹。

    请你写出一句带有“雨”或“花”字的古诗,并写明作者出处。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填空。

    (1)请将下列诗文默写完整。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只有香如故。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月夜》(刘方平)中,诗人借春气萌、蛰虫涌动抒发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炎炎夏日,当你看见农民仍然头顶烈日,脸朝黄土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时,你不禁心生感慨,这时,你可能会吟出   这两句诗来表达此情此景。

    (3)选择性默写。(在下列四句中任选两句默写)

    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散文《在房顶接砖》,回答下列小题。

    在房顶接砖

    乔叶

    ①前些时,某新媒体发起了个话题,叫“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约我参加。我有点儿踌躇,想要推拒——师范毕业就是教书,这就是我想当然的第一份工作,有什么好谈的嘛。踌躇间,我浏览起了话题里的别人故事,还真是各种行当各种滋味。有的是高中寒暑假卖煤球,工作地是县城:“批发价是一毛四一个。我能卖到一毛五或者一毛六,每次都是拉二百个,满大街的扯着嗓子喊。基本上高一高二都是这样的。好的时候能赚到二十元左右,不好的时候煤都晒干了还没有卖出去”。有的是在亲戚的游泳池干杂活,工作地是省会:“我要卖烤肠卖面包同时租泳圈,月工资四百。上大学后,周末去帮人家卖早饭,一天十块。”有的是在乡村“打小工”;“大约是1992年,那时候一天五块钱工资,很高了,干了四个月。”

    ②这让我突然想起,师范二年级的暑假,15岁的我也是打过一次小工的,算起来,那才该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那份工作,倒是有些意思的。

    ③那时节,我们杨庄村的街坊里有一位姓吕的伯伯,常年带着建筑队在十里八乡盖房子,家里过得很殷实。见我喜欢开玩笑,说我是娇学生,“别看你长得圆盘大脸,背定肩不能提,手不能拎。”我很不服。他说:“来我这里干一天,你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叫你白干,你哪怕胡跟一天,我就给你算一天的钱。”我就赌了气,和另一个同村女生约着,暑假的时候跟着吕伯伯去打小工。

    ④建筑队里,小工就是给大工打下手。大工干的是砌墙上梁之类的技术活儿,很有派,工钱也多。那些没技术的,就只能打小工,也就是和泥,送泥,搬砖,递砖,快吃饭的时候给厨娘烧火洗菜,等等。盖着盖着,房子盖到了二楼,砖不能平地送了,要一个人在楼下往上扔,一个人在楼上接。扔也没什么,有力气就往上使,对方没接上,砖砸下来,也砸不着我。难的是接。可怕什么来什么,有一天,吕伯伯就点名让我接砖。我心很怯,又不想被他瞧不起,正强撑着,他也看出来了,说:“没啥。别人能干,你也行。只要你大起胆子,就不怕砖。砖怕你。”

    ⑤上上下下的人都看着我,我手有点儿抖。第一块飞砖上来,我到底没敢接。侧身躲了一下,砖砸到我脚边,摔成了两半。

    ⑥吕伯伯站在我近旁,又说:“你只管接。接不住,有我呢。”我稳住了心神。砖再飞上来,我便伸出手,接住了。众人大笑。我往后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吕伯伯就退离了我有两大步远呢。我要是接不住,他也根本没打算替我出手——幸亏我接住了。清晰地记得,砖到手里的一刹那,沉沉地往下压了一压。我顺着势低了低手,也就接住了。

    ⑦不就是一块砖嘛。真的一点儿也不可怕。

    ⑧之后就是越接越熟,后来一次能接两三块了。再后来,我和下面扔砖的工友还做起了游戏。他们扔的时候,故意变换着方向。砖像出其不意的球,飘忽不定,我就追着砖跑,像接球似的,很有些乐趣。不过因为有点儿危险,被吕伯伯呵斥了几回,也就罢了。

    ⑨这份工作,我干了整个暑假。开学前,我盘点了一下成果:赚了一百多块。晒黑了。手心里的血泡磨成了茧子。把这体会写了篇文章参加了一个全国作文大赛,得了一个三等奖。从此见到建筑工地的民工就有同事的亲切感。

    ⑩年龄渐长,没有再干过这种活儿。直至今天,都没有再接过砖。不过,这小本事,既然会了,就不会忘。我相信,要是再站到房顶上接砖,我还是不会再怯的。无论是实体的砖,还是虚体的砖。

    (《新民晚报》2019年09月10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叙述的我接砖前后的经历,梳理“我”的心理变化,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赌气→(1)___(2)____(3)_____(4)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八段中画线句,

    他们扔的时候,故意变换着方向。砖像出其不意的球,飘忽不定,我就追着砖跑,像接球似的,很有些乐趣。

    【3】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别人的“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后文写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相对比,突出我这份工作的艰辛。

    B.第二段中“那份工作,倒是有些意思的”一句,引出下文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经历的回忆。

    C.吕伯伯在我这一段成长经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帮助我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学会了在房顶接砖。

    D.第六段中“砖到手里的一刹那,沉沉地往下压了一压”一句,既写出了我接到砖时真实的感受,同时也烘托了我沉重的心情。

    E.这份“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仅给我带来了物质的收获,也给我留下了精神的收获。

    【4】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 10、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 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说说第段的论证思路。

     

  • 11、阅读北雁的《父亲的阳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秋后的阳光在乡下变得金贵起来。父亲往坡地上收完了玉米,一棒一棒剥去苞叶,就在厦台上垒成圆柱,当清早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一堆堆玉米就开始展露金黄的颜色,孩子一般笑开了脸。

    ②但父亲自己不笑。六十出头的年岁,常年经风受雨上山下田,他早把自己的一副身板练成了一个刻度精准的气象表,乘着这几天筋骨舒适,他得赶紧往水田里抢收稻谷。

    ③晴朗的阳光下,那一丘黄澄澄的稻谷,尽显丰收之色。父亲着急得很,清早出门时太阳还没上来,往田埂上一走,那双“解放牌”胶鞋立时就让秋露湿了个透。但父亲没有放慢脚步,走到自家田里往齐腰的稻穗前一弯,就把自己也弯成了一穗稻谷。

    ④愈是成熟,就愈应该变得涵养和谦逊起来。父亲到了这个年岁,腰身早已脆如薄纸,稍稍一弯,整个身子就痛得几将折断。在岁月的磨砺中,父亲习惯了容忍与沉默,弯不成腰,他就选择蹲坐,甚至跪立。窸窸窣窣的谷穗碰响,伴着霍霍的镰刀连动,父亲将丰收的喜悦整齐地码在茬口之下,散发出清甜的谷味芳香。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⑤雨水稠密的滇西十月,往往天晴不过三日。秋后的阳光变得吝啬起来,时而云朵盖上,天空就变得不再明朗。父亲焦心不安地直起身子,风恰好在这时刮来,父亲就在风里打了一个寒颤,瘦弱的身体就和他早前安下的稻草人一起抖动起来,吓跑了一群抢食的鸟雀。父亲就势一通手舞足蹈,“呜呜”地大声鸣叫,盖住整个坝子的鸟雀就被他风一般地赶上天空。从稻子插到田里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把这一丘稻子当作他呱呱坠地的孩子,除草挑稗,把这田当作一块上好的绢布,把自己当作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针在这田里编织出一幅锦来。

    ⑥转眼光阴如逝,父亲就在这田里织了整整六十年。在他精明的人世哲学里,有田也就有粮,有粮了他就可以养家糊口,培儿育女,起房盖屋,过安逸舒心的日子。可父亲最终却失算了,身至暮年,期望大半辈子的安逸就和养大的子女一样,一个个都远离而去。勤劳成性的他怎忍心土地闲着?就在一个个阴晴无定的日子继续走上田头,弯着老腰照旧在他的地里织起锦来。

    ⑦天还在变。父亲焦心起了家里晒场上的荚豆,当初被套种到了玉米地里,成熟之后绿皮干脱成了黄皮,却还死死连着豆心。父亲收回来就铺在场心里让太阳晒,直待黄皮干透变白,渐渐裂开炸出豆子,回来再使上一阵连枷,方能收获一袋成色姣好的豆子。

    云层变得更加厚实,接着一阵雨水下来,父亲和他的一丘稻子被淋了个全透。开初父亲还不想就此休息,可雨水打得他睁不开眼睛,要紧的是雨水还夹着雷电,乌天黑地里忽然一个彻亮地狂闪,稍稍四五秒钟过后,轰隆隆的雷声就把整个坝子都震得地动山摇。吓得父亲只好拾起镰刀,躲到村边的屋檐下避起雨来。向来本分的父亲,就用自己一辈子的老实巴交,敬畏着故园土地上的一切神灵。

    ⑨雨过天晴,太阳淘气成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金子一般惹眼的光亮,照得天空一碧如洗。抢收回来的父亲就把湿漉漉的谷子往晒场里铺。正午的太阳一下子变得很毒,父亲戴上草帽手把竹耙,勤手细脚反复翻晒,好似一下子回到田里,又开始了一个季节的开墒起垄、精耕细作……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6日)

    1阅读全文,请围绕“父亲”概括主要情节。

    父亲垒堆玉米——_____——父亲稻田织锦——_____——父亲被雨淋透——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但他却来不及自己品味,农忙时节的洱源坝子,抢收就如救火,劳苦的父亲就把自己当作一只扑火流萤,毫不保留地把一个身子往烈火里扑。

    (2)文章第⑤段和第⑧段画线句子对空中“云”的描写有何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父亲的阳光”既指自然界的阳光,又暗示了父亲一辈子在田地劳作的辛劳。

    B. “在他精明的人世哲学里,有田也就有粮,有粮了他就可以养家糊口,培儿育女,起房盖屋,过安逸舒心的日子。”句中“精明”恰恰体现了父亲作为中国农民身上特有的憨厚、朴实。

    C. 文章第⑧段说父亲“敬畏着故园土地上的一切神灵”,既写出了父亲的本分,又流露出对父亲迷信神灵的遗憾之情。

    D. 本文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现了父亲为了家人的幸福而终日劳作的品质,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4比较本文第⑨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请分别说说它们在人物描写方法和刻画人物形象上作用。

    (链接材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鲁迅《故乡》)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越走越宽的那条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