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驾驭 一气呵成 千钧之力 异想天开 舍生取义
B.礼骋 天伦之乐 战战兢兢 无原无故 望眼欲穿
C.盘桓 无精打彩 援疑置理 锦帽貂裘 如座针毡
D.洋溢 不屑置辨 唠唠叨叨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2、班会即将结束时,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感受。对其中词语运用或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怪我读《三国演义》时,总觉得它有《史记》的影子,原来史传文学也是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呀!这让我顿开茅塞。
(“顿开茅塞”一词写出了自己经过长期的阅读,不断地积淀,逐渐明白了史传文学和古典小说之间的联系。)
B.抓住了小说的矛盾冲突,就是抓住了小说的“牛鼻子”。
(要牛跟着走,就要牵着牛鼻子。运用比喻,把矛盾冲突比作“牛鼻子”,形象地指出抓住矛盾冲突是阅读小说的关键。)
C.没有虚构想象,就没有跌宕起伏的“智取生辰纲”,就没有惟妙惟肖的刘姥姥,就没有群丑毕现的病态社会。
(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以具体内容为例,句式整齐,集中展现了虚构想象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D.法国小说家司汤达说:“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行走的镜子。”这次班会让我体会到这个评价真是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该词表示自己认为司汤达所说的小说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百态这一见解很深刻。)
3、《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相关的情节是( )
A. 七擒孟获 B. 赤壁之战 C. 火烧连营 D. 水淹七军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故乡》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的国籍与雨果相同。
C.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的“足下”是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其中的“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D. 《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集,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1】甲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表达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
(2)以俟观人风者得焉(_____)
(3)至于负者歌于途(_____)
(4)颓然乎其间者(_____)
【3】【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苛政猛于虎也。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4】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着各自的精神追求。请任选两个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①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____的氛围。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 ①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 ② 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材料二)
扬州“个园”如同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一样,亦是集建筑、山水、花木等于一身的园林。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结合体,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个园”讲求生命意趣。四季时节不同,不同的植物也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变化或色彩变化,这正是自然界生命气象的展现。“个园”园名即以竹命名,旨在突出该园的主题与园主的雅好品味。绿竹在“个园”中既作绿化,又作营构主题之用。园内有刚竹、紫竹等六十多种。绿竹在“个园”中或散植、或丛植、或孤植。“个园”北区是最佳赏竹处,有“竹西佳处”匾额点题。此外,“个园”中还植有枫、桂、松、桐、梧、柳、荷、腊梅、天竺、紫藤等植物。以落叶树木点缀园中,衬托常绿之松竹。园内绿竹苍翠欲滴、与松柳碧水相互辉映,冉冉绿色浸粉墙,仅是这满园的翠绿就足以让人沉思内省、神思飞扬,此乃自然之色给人带来的心理共振,亦即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材料三)
颐和园,也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览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1】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尽管 ②都 B. ①无论 ②总
C. ①因为 ②所以 D. ①如果 ②那么
【2】阅读(材料二),说一说“个园”的独特之处。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南北方园林在整体布局上的异同。
8、补写横线上所缺的语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2) 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___,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4)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____________, 西北望, 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余立侍左右,____________,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 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余荣华
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5月21日起,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了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们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4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 。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选自2018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3】给第④段空缺处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内容连贯。
【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5月14日,川航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健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只要每天坚持花 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 67本,与2017 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 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 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 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一般,41. 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 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B.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运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通过举“玉峰实验学校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成绩显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⑤段中引用古人的话“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个道理论据。
D.议论文要求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中的“最主要”三个字,正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E.“读书等身”在文中的意思是:边读书边等着孩子身体长高。
【2】仔细阅读第⑥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联系上文,说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材料一)
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切碰,更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艰苦的跋涉和曲折的探索。读书要守心以纯,要珍惜时光,而最重要的是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获得丰稔的收获。
(高昌《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材料二)
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这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儿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儿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儿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儿时间读书;少一点儿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儿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向贤彪《一起做“读书种子”》)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
[事件缘起]
《社会能见度》栏目报道了“东莞丐帮”调查,报道了犯罪团伙用各种非常手段使人致残,逼人乞讨。在东莞专门以乞讨谋生的约有3000人,而在东莞城区就有1000余人。在这些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背后,往往是残暴的犯罪集团。他们故意使小孩、老人致残,然后逼他们乞讨。 (3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媒体观点]
“丐帮”真实的残忍触痛民众心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就是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所增添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单设这么一个罪名,足以证明该现象的普遍和危害有多大。在天桥上,在广场上,人们对残疾人和儿童乞讨的现象也早已相当熟悉。许多人也了解到,这类乞讨往往是有组织、被控制的,乞讨者收到钱后,组织者要拿走很大一部分。然而,关于这个罪名中“暴力”、“胁迫”到底到什么程度,人们很难想像到。
出现残忍的恶行,是一个社会的失败。我们不禁思考:残忍的恶行从何而来?我们不能单纯把所有残忍恶行出现的原因,都归结到社会问题上。正如引发轰动的连环枪手周克华,他枪杀无辜平民,不是社会的问题,根子上是他自己的问题。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行为也一样,不见得所有的“丐帮”都是如此地毫无人性,毫无恻隐之心,但做出弄残儿童、给孩子喂安眠药然后扔掉的穷凶极恶之徒,根本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对待这样的犯罪分子,一定要用法律给予最严厉的制裁。
相比几年前黑砖窑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黑砖窑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曾组织“拉网式排查”;吊诡的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翻版黑砖窑,却被长期无视。媒体都能深入调查,当地警方为何从未行动?
当然,所谓“丐帮”绝不只是东莞一地的现象,各地都有残疾乞丐游走街头,他们身后,也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暴力犯罪团伙,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庸之恶,让他们长期逍遥法外无法无天。
在一个以和谐、进步为目标的社会,这样的事态令绝大多数人感到严重不适,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威胁。一个幸福美好的社会,任何恶行都并非与己无关,应当完全杜绝这种恶行。为“免于恐惧”,“免于不适”,同时也为所有人的幸福,人们应当向残忍宣战。
[网友评论]
鹤顶红:造成这种反人类的恶行出现,责任在于政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受到问责。
天晴心会暖:拒绝向乞丐施舍,就是断绝这个行乞市场最有力的手段!
Tutu: 美国人有一句话说,连儿童都保护不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逼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赚钱,不惜摧残孩子的心灵。残害他人的孩子,残忍的伤害其身体,为自己谋取利益,这难道也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值得骄傲吗?还讲什么“文明底线”,故意残害儿童还有底线吗?简直就是混蛋禽兽!
木棉:挑战文明的底线了!一定要严惩!
原点:如果我是法律的执行和修订者,对手段极其残酷的犯罪者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阅读[媒体观点],就“丐帮”问题,媒体都有哪些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回答。
【2】“相比几年前黑砖窑的曝光,所谓‘丐帮’无疑比黑砖窑更黑。”请你说说“丐帮”比黑砖窑“更黑”体现在哪几方面?
【3】要想消除这种“丐帮”现象,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做起?
【4】有人认为网友Tutu 的言语太尖锐太不文明了,你怎么认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品美食,穿靓装,赏美景……无疑是一种享受。但生活并不全是这些惬意和美好,也会有狂风暴雨、荆棘泥泞、险滩激流……这些不仅让我们经受了痛苦与磨难,也会让我们收获坚强、勇气与激情,享受到了多味人生。
请以“ 也是一种享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