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革命征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展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中共八大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确定了
A.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5、“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B. 1967年“二月逆流”
C. 1968年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
D. 邓小平被开除出党
6、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
A. 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 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 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 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7、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江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以上史实说明了我国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增高
C.对外开放领域逐渐扩大 D.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8、“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它最终结束的标志是
A. 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B. 九一三事件
C. “四人帮”形成 D.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9、某网站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当是
A.举国欢庆,翻身作主
B.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D.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10、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这说明
A. 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
B.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11、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为,公共食堂、公共浴室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这表明人民公社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公有化程度高
C.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D.增强国防实力
12、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 )
A.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B. 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C. 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在思想上作了准备
D.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3、20世纪60年代,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衣服一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年轻人越穿越少,喜欢穿破洞的牛仔裤,人们着装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对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服装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受到了政治局势的影响 ④受到了设计能力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按照国际惯例,最高的礼节是21响礼炮。然而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却由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联想一下,28具有深刻的含义,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15、“2008,北京见”,这是在雅典奥运会后中国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它指的是第几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 )
A.23
B.27
C.29
D.30
16、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 B.新时期的科教成就
C.文化事业的繁荣 D.社会生活的变迁
17、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
A.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鹰厦铁路 D.南京长江大桥
18、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1993年,我国人民生活中曾不可或缺的粮票“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 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B. 人民公社的时代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 D.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时代
20、为促进亚非会议的成功,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 D.一国两制
21、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_______
22、“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他是“______”;“培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______”。
2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创新促进社会的进步。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 ______________ 体制并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______________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____________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4、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进步。
(1)20世纪50年代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世纪80年代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2001年,我国加入_______中文全称,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6、(1)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
(2)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3)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
(4)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5)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6)中共十九大被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27、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28、1987年,邓小平在中共 _______ 大上阐明了______________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 __________ 为中心,坚持 ____________ ,坚持 _____________。
29、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是______;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______。
30、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
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
(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
31、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日益富裕。
请回答:
(1)我国最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村子是?
(2)在中央支持下1983年哪种土地制度在全国普遍实行?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我国最早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
(5)今天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下面提示填空
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
(6)上海哪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7)谈谈你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看法
(8)2001年12月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绩是加入什么组织?
3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写出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是什么?
3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享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现在还在孤傲自大,怎么可以立足与当今世界呢?想想30年前,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施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
——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回答: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