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
A.对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
B.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C.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D.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全文转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时任中央某部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文革”阶级斗争依旧存在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左”倾思想亟待消除
D.媒体舆论对待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意见不一
3、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D.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4、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B.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C.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5、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品牌,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一行为的时代背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新中国的成立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进行三大改造
6、从历史数据统计图表中可以直观感受到相应的社会发展动态。从下面图表数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A.对外开放之后深圳的崛起
B.深圳的发展前景比香港好
C.香港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D.深圳的发达程度超过香港
7、“它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它”指的是
A.一届政协
B.一届人大
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
8、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渐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中,位于广东省的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厦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20世纪50、60年代,经常看到在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你对此的看法是( )
A. 这种口号违背了客观规律 B. 只有大胆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
C. 只有胆大才能敢作敢为 D. 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10、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A.中国梦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C.新发展理念 D.“一带一路”
12、1987年2月,部分台湾回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同年,台湾当局作出了
A. 调整“三不”政策 B. 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 达成“九二共识” D. 接受“一国两制”
13、《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社论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是指
A. 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B. 第一颗氧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
14、“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材料中描述的战略行动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全面内战爆发
B.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国民党政权垮台
D.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5、1964年10月,我国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5号”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6、有学者指出:“没有它就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它”指的是
A.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 “四五运动”的开展
D.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目的是:
A. 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 构建和谐繁荣的社会
D.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18、下列各项中,关于土地改革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19、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一次国际会议的圆满结束。这次会议是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日内瓦会议
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D.万隆会议
20、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A.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B.新中国诞生,一五计划完成
C.新中国诞生,三大改造完成
D.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21、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巩固、充实、_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2、____________年,中美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23、“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他是“_____”;“培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他是“_____”。
24、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________ 年7月,美国被迫在 _____________ 上签字。
25、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6、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将下列对事件和人物的梳理补充完整。
(重大事件)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杰出人物)
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2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_____________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8、“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他是“______”;“培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______”。
29、基于“一国两制”已经收回的地区: 。
30、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一一
(2)彻底催毁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一一
(3)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一一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32、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怎样的制度??
(2)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哪一次会议的决定?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哪一次会议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八大上,分别将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7)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哪一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是什么?
33、抗美援朝胜利的条件有哪些?
3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为了废除“这种制度”巩固国家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作为改革的法律保障?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
【感悟历史】
(6)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