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B.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C. 夫人禀五常
D.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听说你在高中物理学习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将不吝赐教。
B. 本人才疏学浅,承蒙在座诸位抬爱,得以屈尊会长一职,今天获此殊荣,颇为羞愧。
C. 在资助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情上,虽然您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我们仍然很感谢您。
D. 在兰州市城关区广场东口附近,我公司有一户外广告大牌招商,欢迎来电垂询!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 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 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 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 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A.但是 虽然 还 甚至 所以
B.但是 由于 而 甚至 因而
C.然而 由于 而 并 所以
D.然而 虽然 还 并 因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不久前,人类首次“看见”黑洞,距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有望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能成立。
B. 数据显示,在建园初期,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缺水少树,而经乌鲁木齐市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现在园区内的绿化面积已接近5000亩。
C. 单霁翔一系列推陈出新的做法,使故宫屡屡刷屏,备受瞩目,形成互联网时代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任期间,他被称为“网红院长”。
D. “最严自主招生”是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落实“严进严出”政策的务实之举,也是有力地顺应民意、彰显教育公平的措施。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习的,无过于龙凤图案。但专家学人中说到它时,最难搞清楚的,也无过于龙凤图案。
龙的形象既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美术造形设计中,又在不断发展变化,如仅仅抄几条孤立文献来印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记得年前在报刊上曾看过一篇小文章,谈起龙的形象,援引宋人罗愿《尔雅翼》关于龙的形容,以为怪诞不经,非生物所应有。其实这个材料的称引,即用来解释宋代人在绘画、雕刻、陶瓷、彩绘装饰、锦绣图案中反映的龙形,也不够具体而全面。不仅无从给读者一种明确印象,即使文章作者本人,也不能得到一个比较符合当时人想象作成的各种不同龙的形象。原来龙虽然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但在历史发展中,却不断为艺术家丰富以新的形象。
历来龙凤并提,其实凤的问题也极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作艺术装饰主题更加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各个时代发展变化。
凤的形象如孤立的只从《师旷禽经》一类汉人记载去求证,也难免以为怪诞虚无,顾此失彼。要明白它,必须就历史上遗留的各种活泼生动的形象材料加以比较,才会知道凤凰虽然同样是一种想象中的灵禽,在艺术创作中却表现多方,有万千种美丽活泼式样存在。
在人民印象中,历来虽龙凤并称,从古以来,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形象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而实异,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升天,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爱情故事。
龙历来是一种权威或势力,中古以来的传说附会,更加强了它这一点。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候,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社会封建制度上,因之占有一个特别地位。凤到这时却越来越缺少神性,可是另一方面和诗文爱情相联系,因之在多数人民情感中,反而日益亲切。前者随时势推迁,封建结束,龙在历史上的尊严地位,也一下丧失无余。虽然在装饰艺术史上,龙还有个位置。现代造型艺术中,龙的图案也还在广泛使用。戏文中角色有身份的必穿龙袍,皇帝必坐龙床;春节中舞龙灯,也还是一个普遍流行热闹有趣的节目。不过对于龙的迷信所形成的抽象尊严,早已经失去意义了。至于凤呢,却在人民情感中还是十分深厚而普遍。新的时代凤依然在许多方面成为装饰艺术的主题,作各种不同反映。人民已不怕龙,却依旧欢喜凤。
(摘编自沈从文《龙凤艺术——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艺术图案中,龙凤图案最为人了解熟知,但其复杂性连专家也难以言明。
B.龙凤的形象都由传说想象而成,但在历史发展变化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形象。
C.汉唐以来,龙的神性日增,如封王侯、据水府等,这是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
D.于传统印象而言,龙凤是近于权威的象征,其形象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述《尔雅翼》中有关龙的形容,说明仅仅通过几条孤立的文献不能印证龙的艺术形象。
B.第五段引用龙凤升天的神话,阐明了龙凤形象的象征意义在发展中似同实异、各有千秋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龙凤图案在历史进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D.文章以龙在现代造型艺术、戏文、龙灯中的使用的实例,证明龙的形象在现代的地位仍然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凤的形象原本怪诞不经,但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变化,发展到具有万千而美丽的式样。
B.历来龙凤并称,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龙凤在古代艺术中的形象实际有所不同。
C.从古以来,龙和封建政治结合,凤和诗文爱情联系,在人民印象中龙比凤地位更高。
D.随着封建结束,龙的形象应用丧失无余,而生活中人民对于凤的情感却普遍而深厚。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不耻下问。
(2)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____,___”,表现了他对前途感到茫然的感情。
(3)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对“美人”的思念来表达对国君的思念和感慨理想的渺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阁夜》一诗中,杜甫于鼓角之声里,产生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奇特的想象,写出了音乐在天界中展开的惊天动地的效果。
(3)李煜的《虞美人》写出了命运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人生悲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春天再次到来,对于诗人来说,也是难熬的。
10、名句默写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宁愿突然死去或漂泊异乡也决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坚定节操。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既强化了语意,又形成了对比。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已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教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B.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友为泣曰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①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D.①乃变名姓为刑人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5】把课内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14、关于“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今人曰:“无利不起早,百事利当先。”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利”为话题,自拟题目,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