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长和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昳丽(yì)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B. 崩殂(cú) 间进(jiān) 咨诹善道(zōu)
C. 期年(qī) 舂谷(chōng) 望其旗靡(mǐ)
D. 夙夜(sù) 行阵(xíng) 陟罚臧否(pǐ)
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借代)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比喻,拟人)
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反复)
4、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颠簸(bǒ) 蠕动(rǔ) 深恶痛疾(wù ) 强词夺理(qiáng)
B.两栖(qī) 拙劣(zhuō) 阳奉阴违(wéi) 春寒料峭(qiào)
C.漩涡(xuàn) 推崇(chǒng) 潜滋暗长(qián) 风雪载途(zài)
D.侮辱(wú) 琐屑(xiè) 屏息敛声(bǐng) 汗流浃背(jiá)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出名) B.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C. 乃引客就观之(靠近) D. 信乎其似巢也(相信)
【2】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A. 无丝竹之乱耳 吾室之内
B. 或陈于前 尝射于家圃
C. 而乱书围之 结友而别
D. 乃亦大笑曰 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4】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的主人借托居室所表达的情志。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八百里:______________天下事:______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画面?
【3】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众多短篇小说中最脍zhì人口的一篇。全篇洋溢着讽刺色彩,它不仅讽刺批判了像“变色龙”一样的奴性势力,还对“变色龙”生成及存在的土壤环境──庸俗世故、乏味无聊、猥琐下作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揭示,滑jī可笑的背后蕴含着深遂的社会批判意义,使读者佩服作者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刻洞察力。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是哈巴狗似的人格,碰到领导点头哈腰,碰到打工者吹胡子瞪眼。对统治者 , ;对人民则 , 。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脍zhì( )人口 猥琐( ) 滑jī(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把画线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4)在画线处补写词语,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小题)
(1) ,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是 , ,沙场秋点兵。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国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5)《出师表》写刘备“三顾茅庐”的句子是 ,猥自枉屈, 。
(6)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父亲的请帖
乔叶
①父亲一直是我所惧怕的那种人,沉默、暴躁、独断、专横,除非遇到很重大的事情,否则平日很少和我们直言搭腔。日常生活里,常常都是由母亲为我们传达“圣旨”。若我们规规矩矩照办也就罢了,如有一丝违拗,他就会大发雷霆,“龙颜”大怒,直到我们屈服为止。父亲是爱我们的吗?我不知道。
②和父亲的矛盾激化是在我谈恋爱以后。那是我第一次领着男友回家。从始自终,父亲一言不发。等到男友吃过饭告辞时,父亲却对男友冷冷地说了一句:“以后你不要再来了。”
③那时的我,可以忍耐一切,却不可以忍耐任何人去逼迫和轻视我的爱情。于是,我理直气壮地和父亲吵了个天翻地覆。后来才知道,其实父亲对男友并没有什么成见,只是想习惯性地摆一摆未来岳父的架子和权威而己。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的激烈反应大大激化了矛盾,损伤了父亲的尊严。“你滚!再也不要回来!”父亲大喊。
④正是满世界疯跑的年龄,我可不怕滚。我简单地打点了一下自己的东西,便很“英雄”地摔门而去,住进了单位的单身宿舍。
⑤这样一住,就是大半年
⑥深冬时节,男友向我求婚。我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母亲急急地跑来了:“你爸不点头,怎么办?”
“他点不点头根本没关系。”我大义凛然,“是我结婚。”
⑧“可你也是他的心头肉啊。”
⑨“我可没听他这样说过。”
⑩“怎么都像孩子似的!”母亲哭了起来。
“那我回家。”我有些不忍了,“他肯吗?”
“我再劝劝他。”母亲慌慌张张地又赶回去。三天之后,再来看我时,神色更沮丧,“他还是不松口”。
“可我们婚礼的日子就快到了,请帖都准备好了。”
母亲只是一个劲地哭。难怪她伤心。爷儿俩,谁的家她也当不了。“要不这样,我给爸发一个请帖吧。反正我礼到了。他随意。”最后,我这样决定。一张大红的请帖上,我潇洒地签了我和男友的名字。我已经尽力了,我自我安慰着。
婚期一天天临近。父亲仍然没有发话让我回家。母亲也渐渐打消了让我从家里嫁出去的念头,开始把结婚用品一件件地给我往宿舍里送。偶尔坐下来,就只会发愁:父亲在怎样生闷气,亲戚们会怎样笑话,场面将怎样难堪……
婚礼的前一天,突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一早,我一打开门,便惊奇的发现我们排宿舍门口的雪被扫得干干净净。清爽的路面一直延伸到单位的大门外面。一定是传达室的老师傅干的。我忙跑过去道谢。“不是我。是一个老头儿,一早就扫到单位门口了。问他名字,他怎么也不肯说。”
我跑到大门口。门口没有一个扫雪的人。我只看见,有一条清晰的路,通向那个我最熟悉的方向——我的家。从单位到我家,有将近一公里远。沿着这条路,我走到了家门口,母亲看见我,居然愣住了:“怎么回来了?”
“爸爸给我下了一张请帖。”我笑道。“不是你给你爸下的请帖吗?怎么变成了你爸给你下请帖?”母亲更加惊奇,“你爸还会下请帖?”
父亲就站在院子里,他不回头,也不答话,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掸着冬青树上的积。
我第一次发现,他的倔强原来是这么温柔。
(选自《读者》2018年第3期)
【1】请按照故事发展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我”带男友回家,遭到父亲冷眼——半年后(__________________)——婚礼临近,“我”给父亲发请帖,父亲仍没发话让“我”回家——婚礼当天早晨,(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请帖”和“父亲的请帖”分别指什么?
【3】请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英雄”的表达效果。
【4】结合上下文,请用第一人称描述父亲收到“我”的请帖时的心理活动。
【5】本文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父亲,试从这个角度举一例并简要分析父亲形象。
【6】青春期,我们偶尔也会与父母发生矛盾。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个实例谈谈自己是如何巧妙地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的。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孝乃德之本
①《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③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恒。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④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⑤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⑥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所议论的“孝”,具体到行为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4】第③段画线句子提出的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分析作答的?请简要概括。
11、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辆拼命奔跑的自行车
江东旭
①当他蹬着自行车爬上一个陡坡时,望望脚下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路,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阿西西!”(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②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两天前的一个深夜,一个人秘密找到他,恳切地说:“先生,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③听了他的话,他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自从佛罗伦萨沦陷后,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就遭到了无情的追捕和屠杀。在那些正义而善良的意大利人的掩护下,一部分犹太人幸存下来,眼下,他们急需一份假身份证明以逃过搜查。在阿西西,有一个民间抵抗组织的地下印刷厂可以制作假身份证,但需要有人把这些犹太人的照片带过去,再将制作好的假证件带回来。两地之间正好处在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的赛道上。他曾在这条路上夺得过“山地之王”的桂冠,身份特殊,速度快,是往来其间担当“信使”的不二人选。他很清楚,倘若接受这个任务,一旦被查获后意味着什么。不过,想到可以拯救许多犹太人,他在沉默片刻之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④人们在他的自行车上“做手脚”,将照片和文件藏在车框架里。第三天,迎着初升的旭日,他带着秘密使命出发了。骑上熟悉的赛道时,他全身似乎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风在耳边呼呼地吹,他一路狂踩。(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很多次,他以训练的名义来往驰骋,没有人怀疑他。半路上要经过一个火车中转站,那里有纳粹军警盘查乘客和行人。他便经常选择在火车进站、人群拥挤时进入车站。许多乘客看见他,兴奋地围拢过来拥抱他,索要签名,使得盘查他的人难以近身。一旦离开纳粹的视线,他立即踩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挑战自己的速度极限。
⑤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他曾目睹过一个意大利人因藏匿犹太人而被枪决的场面。那个视死如归的意大利人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平静,使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他想,正义的事情凭着良知去做就是了。
⑥在玩命“训练”的日子里,有人挖苦他:“瞧吧,战争打到家门口了,这家伙还想再捞几个冠军牌哩。”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在每次踏上征程时,都会在心里说:“加油,你必须骑得比过去更快,才能救下更多人!”
⑦就这样,他悄然搭救了8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他守口如瓶,直到他去世10年之后的2010年,这段尘封往事才得以揭开。他就是曾获得过环意环法双料冠军,被誉为“体坛辛德勒”的自行车手基诺·巴特利。他的儿子在纪念活动上,讲述了父亲告诫其保守秘密的原因:“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
(选自2019年20期《意林·作文素材》)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题作答)
(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3】选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第⑤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末句子“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的含义。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人们要将基诺·巴特利称为“体坛辛德勒”。
链接材料: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德国商人、间谍、纳粹党成员。他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12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
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他的事迹拍出的。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弯月,是故园对游子的呼唤;一缕风,是荒漠对绿洲的呼唤;一阕词,是民族对经典的呼唤……离乱的国度呼唤和平,崭新的时代呼唤奋斗,共同的梦想呼唤担当……
请以“ 的呼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