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百般不能排解乡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能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④①③②⑤ B.③①⑤②④ C.④⑤②①③ D.③④②⑤①
2、对下面这首宋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实,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B.上片“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昂扬,精神抖擞。
C.作者在下片表达了自怜衰老的悲切,也表达了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
D.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
3、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偶)
B.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反复)
C.潺潺的溪水唱着一曲欢快的歌。(拟人)
D.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
A.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悔之莫及。
B.秋天,稻子成熟了,黄澄澄的,遮天蔽日,一望无边。
C.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D.南宁市教育局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5、昭明太子统,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①,皆属思②便成,无所点易③。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④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⑤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太子自加元服⑥,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⑦,多所全宥⑧,天下皆称仁。
(唐·李延寿《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
【注】①剧韵:险韵、生僻难押的诗韵。②属思:构思。③点易:涂改、修改、改动。④谳(yàn):议罪。⑤绐(dài):欺骗。⑥元服:冠。⑦法狱:刑事案件。⑧全宥(yòu):宽恕赦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做剧韵 或:_______ ②具言于帝 于:_______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B.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C.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D.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4】阅读全文可以看出萧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上文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样,都写了聪慧的小孩,从成才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成长道路是什么?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6、作文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得/ 有个小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7、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
三千多年的历史为广元积淀下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被誉为“中国古今道路博物馆”的明月峡古栈道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保护古迹,学校组织开展以“明月峡古栈道”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收集到的关于明月峡古栈道的一段资料,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明月峡古栈道的四个特点。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建好使用,是蜀汉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关于明月峡古栈道,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栈道分为三层:上置遮蓬防雨水和落石,中铺木板走行人,下设支撑承载重量,结构科学,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栈道。国内专家称其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它是整个古金牛道上最险要的路段,因其险要被称为“蜀道咽喉”。
①_____;②_____; ③_______;④______。
【2】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栈道遗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遗迹中许多名胜。请你就这一情况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身向云山那畔行,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钱塘湖春行》中,表现黄莺充满活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优越,与自己“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⑪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声音”是文章的明线,围绕“声音”,“我”经历了哪些事情,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3、第4件事情。
【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自然段中“那些漫漫尘埃”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有一些声音入心底,“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3】请按括号提示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从修辞运用角度)
(2)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从人物描写角度)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10、阅读《亲爱的麦子》,完成问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③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④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所以有的民族在饭桌上面对面包时,会产生感恩的心情,感激这种赐予。所以还有的民族把麦穗作为了族徽,以表示某种崇信和图腾。麦子,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⑤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⑥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我们选的是阳光非常明媚的日子,也没有风。晶亮晶亮的水珠儿闪着光芒,渗进麦粒中间,慢慢升起一股淡薄的尘雾;有一点儿呛人,仿佛使人闻见去年的土地散发出的温热。然后再倒水、搅拌、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
⑦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⑧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这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很早,我们就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当时,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⑨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人类依然没有摆脱老天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⑩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的样子,想着它们被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痛苦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我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⑪然而麦子却在唱着一支轰隆轰隆的雄壮的歌,用它不再圆满的身躯,唱着一支含混不清、年代久远的生命进行曲……这就是我们每一粒麦子的命运。
⑫我就是麦子——泪水和汗珠的平凡的凝聚物。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被粉化。而我将一代代地生长,成熟,被割掉,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
⑬哦,亲爱的麦子。
(选自严凌君主编《白话的中国》,有删改)
【1】作者说“它(麦子)很美”,第③﹣⑦段集中笔墨描绘了麦子的各种美:既有____________之本色美,又有掩藏在平凡后面的天地人合作创造之深刻美,更有____________之和谐美。
【2】本文语言诗化、优美,耐人寻味。请以第⑩段画波浪线的语句为例,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的精妙。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标题“亲爱的麦子”的理解。
11、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个人的电影
迟子建
①母亲在那个春天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便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粉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慈禧与我》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受父亲影响,她读《红楼梦》不止一遍,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写的人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问,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光绪帝闹变法。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不是他,光绪帝能被幽禁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康有为,证明了他的不仁义。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定了性。
④我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我陪她看了一场京剧,是省京剧院在五月份推出的“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回顾展”,母亲看得直摇头,有时干脆堵起了耳朵。好不容易捱到戏散,她得救般地对我说:“还是些老戏是好东西啊!”
⑤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半途中,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那么低俗,赶紧跟着她出来了。
⑥有一天黄昏,我和母亲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按照票上的时间,它应该开演五分钟了,我正为不能看到开头而懊恼呢,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说坐飞机要是一个乘客,人家都得给飞,电影票呢,哪怕只卖出一张,他也会给放的。放映员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了蒙古包、羊群和纯朴的牧民时,母亲慨叹了一句:“这是真景啊!”母亲看过两部流行大片,对里面电脑制作的假景很反感,所以这真实的场景让她觉得亲切。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文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虽然它与多年前轰动一时的《老井》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湖。
⑦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慨叹着好电影没人看。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⑧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啊。
(注:迟子建,当代著名女作家)
【1】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2】文章第①段划线句中“温暖”一词包含哪两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说“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表现了母亲质朴、本色的性格特点。反映在以下生活小事中:读《红楼梦》、评康有为、评样板戏、进刘老根大舞台看演出、看电影《图雅的婚事》。
B. “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句中加点词语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母亲急切地想找到证明康有为不仁义的文字证据。
C. 本文以《两个人的电影》为题,主要是要突出“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看“专场”电影这个特别的情节,表现对人们不愿意看电影现状的不满。
D. 文中详写电影内容,突出电影“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特点,表现母亲不俗的文化品位。
【4】怎样理解第⑧段中“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这句话?
【5】文章标题是“两个人的电影”,但作者却花一定的笔墨写陪母亲进剧场看京剧、进刘老根大舞台看戏,这是否离题?为什么?
【6】文章结尾句中“我生命中的电影”该怎样理解?“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的。”这句话有何含意?
12、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爽滑的臊子面,可口的家常菜,好吃不过饺子,解馋莫如涮羊肉……总有一种美味溢满我们的眼睛,馨香我们的嗅觉,刺澈我们的味蕾。
请你写一段200字以内的说明文字,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所熟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