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江门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铭”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 《资治通鉴》是西汉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C.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这正如赵翼《论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D.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句名言。

  • 2、下列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色列沙漠地区有一种绿色植物叫沙漠地黄,它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可以长出硕大的叶片,并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为枯燥的沙漠增添了少有的亮色。②沙漠地黄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奥妙在于它自身有一套自我收集微弱水汽并进行灌溉的生物系统。③它硕大的叶子上面有一层蜡状物质,叶片紧贴根部生长,叶子表面疙疙瘩瘩,而且有许多“沟壑”。④突出的“疙瘩”就是用来收集空气中微量的水汽,这些水汽在“疙瘩”上聚集成小水滴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顺着“沟壑”直接灌溉根部

    A.文中加点的“亮色”“系统”和“硕大”都是名词。

    B.文中加点的“蜡状物质”和“灌溉根部”都是偏正短语。

    C.①句中画横线句子里“在长期干早的环境中”是状语。

    D.②句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真让他喜出望外

    B. 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望尘莫及了。

    C. 在繁忙而紧张的初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 我敬佩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她们面对困难不以为意,一次次书写绝地反击的奇迹。

  • 4、下列对名著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的意义”一节,写保尔在双目失明后即将返回基辅,仍然坚持来到烈士陵园悼念战友,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B.《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法布尔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C.《简·爱》中的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依然坚定独立,勇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儒林外史》在讽刺丑恶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如王冕、杜少卿、虞育德、范爱农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己爱民

    仰于官

    2翻译下列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中“孙郎”指的是① ________。②上阕描写的是____________的场景。

    2上阕一个“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姿和如虹的气势。

    3请对下阕中“特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请依据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象“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是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

    【材料二】如今的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汉字书写,令中国书法的发展后劲出现问题,这不容忽视。它关乎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书法只是一个统称,可粗分为两大类,书法的艺术和汉字的书写。书法艺术有时甚至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材料三】书法教育应该从中国传统的书法基础和传统文化入手。老师讲简化字的同时,也要讲繁体字,甚至讲字源。不要怕给孩子增加压力。要让他们产生兴趣,变成乐趣,学起来就会很轻松。不然就会在未来增添负担,就可能出现某书法名家把皇后的“后”写成前後的“後”那样尴尬的事情。

    (1)中国书法给人怎样的美感?(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解决好中国书法发展后劲出现的问题,需要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独家原创试题)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挫折与磨难改变不了仁人志士的信念。《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壮志不改;《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天祥面对生死取义成仁的抉择。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锔匠

    刘鸿伏

    ①在古玩市场收到一件宣德青花瓷器,深腹,侈口,平底,古人称为“洗”,文房中用品,专门洗笔的。这件宣德青花瓷洗内外壁满绘萱草纹饰,华丽大气,青花发色浓艳,像一位大家闺秀穿着的华丽大方的锦衣。这是典型的进口苏麻里青料,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带回的,专供宫廷烧制瓷器之用。笔洗外壁有“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这是一件很珍贵的明朝宣德官窑文房佳器,体大工精,十分罕见。

    ②二十多年前收到这件东西时,价极低廉,因为它已经破了。破成数块。这件老物,我极喜欢,虽破,却很有研究与收藏价值。然而因了它的残破,心中常耿耿,总想着怎样才能将这件宝贝复原如初。

    ③数年后,去乡间采风,结识了一位老锔匠。锔匠年七十余,花白头发,一辈子只干锔匠活,别无生计。他这手艺是三代传承,算得锔匠世家。大抵破铜烂碗这类东西,只需经他双手,便可恢复完整如初,且坚实耐用。活儿做得极精细,锔的花式美观,破物锔过后反比原貌要古雅漂亮,因此他在江湖上有不小的名声。

    ④锔匠的手艺,早已在乡间绝迹。记得儿时家中常有破碗破锅破瓶之类,一有锔匠来,母亲便会捡来出要紧必用之物如盆、碗请匠人锔好。锔匠一般是外地人,并不常见,所以一进村子,便忙个不停,总要锔上好多天才会离开。当年物质贫乏,人人手上缺钱,旧衣必缝,破物必补必锔,而且老祖宗留下的惜物美德,在乡间也是根深蒂固的。锅子补好可以再用许多年,瓷碗锔后照样好用。

    ⑤锔匠的手艺有高低,手艺精湛的,锔出来的碗儿瓶儿就很漂亮,破缝上打进小小的铜马打,将缝箍紧箍结实了,再在器物上依据残破的图形锔出花鸟藤蔓形状,不仅结实,而且较原先更加好看。锔一只碗收一角或两角,有时几分钱。大的器物如花瓶、瓷缸,费工费力,一天锔不完,便按工算价,每天在主家吃三餐饭,收二角钱工钱。

    ⑥记得我家曾有一件祖上传下来的大瓷缸,用来装米。缸上绘有粉彩人物,是《水浒传》中李逵背母杀虎的场景,奶奶十分珍惜。可是,一次意外,那口大瓷缸被砸成三片。奶奶哭了,一家人很难过。幸好不久后村里来了一个锔匠,扔扔赶紧请他修那口大缸。

    ⑦锔匠是一位中年人,脸上长了麻子,粗手粗脚,样子慈厚。

    ⑧他将破成三片的大瓷缸用木桩和铜箍先固定在禾坪里,再取出一应工具,坐在小板凳上慢腾腾地干着活计。他手粗,但下手极轻,凝神屏气,心无旁鹜。我们小孩子围在他身边看热闹,捣蛋顽皮,他也不恼不气,专心手上功夫。那大缸被他用铜马打细致地联结起来,严丝合缝,而且坚固,奶奶一边递茶送水,一边夸他手艺,锔匠只憨厚地笑笑,也不吭声儿。从上午到天黑,锔匠只吃了一顿饭,是坐在小板凳上吃的,没进屋也没上桌。他很少说话,只是对着那口大缸叹息着,说:“可惜了。”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锔匠。

    ⑨大缸完全锔好后,摆在禾坪里。真是神乎其技!除了打出花式漂亮的锔钉,缸上的图案居然没有一点破坏! 锔钉总是很巧妙地绕过图案画面,又钉在紧要处,起到固定作用。再细看,便发现锔钉居然不仅将破缸缝合如初,而且走出三株漂亮的牵牛花图案!那牵牛花在乡间常见,所以人人识得,邻人一齐叫好。我们小孩子家不懂好坏,只晓得这个锔匠有点儿神秘,非同寻常。

    ⑩有关乡间锔匠给我的印象,大抵如此。

    回到前面采风偶遇的那位老锔匠身上来.老人姓葛,他看了我的宣德青花瓷笔洗照片,惊叹不已,说:“这种东西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但无款识,先生的有款识!”我也很吃惊,老人竞能识得此物好坏。原来,老锔匠祖上是安徽有名的世家,曾祖精于古物的收藏、鉴赏,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为了打发时间,还拜了一个师傅学锔瓷器,哪晓得他把这爱好爱到入迷,竞能巧手复原任何残器。后来家道中落,无意间传下的这门技术,让后人赖以求生。

    我谈及儿时在乡间所见锔匠种种情形,老人说:“先生看到的印象,也是我们这些锔匠生计的缩影呢。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于今已经鲜有人记起,更没有人学它,将来失传,是必然的了。现在年轻人,哪个能静得下心来做这种费力不挣钱的活?我儿子不学,孙子更指望不上,葛家锔艺,也就到我这里打住了。”老人叹息,神情落寞。谈到收费问题,老人了:“藏家给多少就多少吧。一是我自己喜欢这活计,弄漂亮了自己也高兴。再者呢,如今不缺衣少吃,要那么多钱也没用。”

    谈及我的宣德青花洗,老人说,若信得过他,东西可先放他这儿,时间不能急,这活儿催不得,半年之内不接别的活,专门弄这件洗。我当然愿意。如能让这件残破了的宝贝恢复如初,再次呈现几百年前的皇家风采,不仅了去我一桩心病,或许还有功于子孙。

    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那件华美大气的青花洗,有一天摆在晴窗下的案几上,幽幽地呈现出古远的气韵与神采。倘或这世上破碎的一切都可以复原如初,倘若有一双妙手能让这个世界完美,那该多好!

    1请从“我”的角度,概括文章相关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

    “我”意外收到一个罕见的笔洗→________→“我”结识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锔匠→________;“我”放心地将笔洗交给老锔匠修复→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第①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别说说下面两句话中“笑”的内涵。

    ①奶奶一边递茶送水,一边夸他手艺,锔匠只憨厚地笑笑,也不吭声儿。

    ②谈到收费问题,老人笑了:“藏家给多少就多少吧。一是我自己喜欢这活计,弄漂亮了自己也高兴。再者呢,如今不缺衣少吃,要那么多钱也没用。”

    4文章主要是写“我修复笔洗”,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回忆儿时的锔匠修复大瓷缸?

    5请阅读上文的第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和用意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

    (1)表现手法相同点:

    (2)用意不同点:

  • 10、   斯是陋室

    汪曾祺

    ①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自建的集中而成片的校舍叫“新校舍”。

    ②新校舍大门南向,进了大门是一条南北大路。这条路是土路,下雨天滑不留“足”,摔倒的人很多。这条土路把新校舍划分成东西两区。

    ③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昆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很便宜,男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财产”。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有的不是这个大学的,却住在这里。有一位,姓曹,是同济大学的,学的是机械工程,可是他从来不到同济大学去上课,却从早到晚趴在木箱上写小说。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注,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④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唯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

    ⑤每月月初要在这里开一次“国民精神总动员月会”,简称“国民月会”。把图书馆大门关上,便是会场。所谓月会,就是由学校的负责人讲一通话。讲的次数最多的是梅贻琦,他当时是主持日常校务的校长。梅先生相貌清癯,人很严肃,但讲话有时很幽默。有一个时期昆明闹霍乱,梅先生告诫学生不要在外面乱吃,说:“有同学说‘我在外面乱吃了好多次,也没有得一次霍乱’。同学们!这种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

    ⑥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

    ⑦这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木椅的设计可能还是从美国传来的,我在爱荷华、耶鲁都看见过。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雨僧)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⑧这样的陋室之中,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⑨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校友从各地纷纷返校。一位从国外赶回来的老同学(是个男生),进了大门就跪在地上放声大哭。

    ⑩前几年我重回昆明,到新校舍旧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看了看,全都变了样,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东北角还保存了一间铁皮屋顶的教室,也岌岌可危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注释] 乐数晨夕:语出陶渊明《移居》,意思是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1文中写了西南联大校舍的简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图书馆是新校舍唯一一座瓦顶的建筑,位置少,指定参考书不够用。

    (4)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图书馆”——位置、指定参考书。

    3文章以“斯是陋室”为题,有什么妙处?

    4第⑧段中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可是后文只提到一个没写姓名的校友,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是“斯是陋室”,主要写“陋室”,所以人物可以略写。

    B.简笔处理人物与浓墨刻画陋室可以互相衬托,含蓄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C.突出西南联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崇高精神。

    D.突出陋室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崇高,深受学生们的敬爱和怀念。

  • 11、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散文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节选自《海燕》)

      (乙)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大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

      你要死了吗?

      是的,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它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

      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我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节选自《鹰之歌》

    【1】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 的写作手法。

    【1】甲、乙两文中的海燕和鹰这两个艺术形象,代表了   ,两文热情歌颂了

    【1】甲、乙两文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海燕和鹰的战斗生活,具体地说,是  ( )

    A.海燕面对战斗,鹰召唤战斗。

    B.海燕迎接战斗,鹰临死前渴望再次投入战斗。

    C.海燕迎接战斗,鹰期待战斗。

    D.海燕面对战斗,鹰追求理想、宁死不屈。

    【1】两文在塑造两个艺术形象时,主要描写了海燕的 和鹰的 。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引用、反复、对偶、对比、   等修辞方法。

    【1】甲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乙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 ;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 ,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

    【1】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文 ,乙文 。

    【1】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甲文中描写海燕的 和 两个词语来进行表述。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   在凉山大火的灾难现场,是消防官兵们向火逆行,他们牢记使命,全力以赴;

    在新冠肆虐的危急时刻,是白衣天使们奋战一线,他们勇于担当,舍身忘我;

    在全球战“疫”紧要关头,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抗疫,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要求:(1)根据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3)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