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区房”“养老金”“反腐败”等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②在人工智能兴盛的大背景下,某些人为一己私利,大肆唱衰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时代发展背离,令人大跌眼镜。
③在解决叙利亚问题过程中,有的国家谋求私利,有的国家置身事外,有的国家则浑水摸鱼,甚至企图火中取栗。
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本偌大的村庄现在只有十几户人家了,过去春节热闹得不可开交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
⑤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⑥新时期,央企重组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应慎之又慎,因为任何风吹草动都一定会牵动资本市场的神经。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③⑥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而实之 ②莫如西归 ③李牧连却之 ④函梁君臣之首
⑤仓皇东出 ⑥栗深林兮惊层顺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 ①②/③⑥/④⑦/⑤⑧ B. ①④/②⑧/③⑦/⑤⑥
C. ①②/③⑥⑦/④⑤/⑥ D. 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②“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③礼乐文化兴于夏商周,但在春秋时期地位尽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在当时的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焦虑。在这种文化焦虑的背景下,在礼乐废弛的现实面前,孔子没有从礼文化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进行损益,而是着力于“人心”,试图从精神文化的革故鼎新中赋予礼乐文化赓续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开启了对中华文化富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造性文化实践。
④孔子释仁入礼,提出了内仁外礼的伦理模式。“仁”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外在于生命、生活的绝对道德律令,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人的生命意向活动本身。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为有“仁”这个儒家的最高价值作为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使得以仪式礼仪为重的礼乐风貌向世俗伦理发生了转型。一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整理三代之礼的基础上,删诗书、修礼乐,重新解释和挖掘礼乐文化的精神意蕴,最终升华了礼乐在天人关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理想人格等方方面面蕴含的普遍原则,把礼乐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为政以德的价值追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规范昭明于世。另一方面,为人们“循礼”寻找内在动因,从而奠定了一整套基于个体生命可感知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命体验的价值依据。
⑤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亦即礼乐生活的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⑥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从“事神”到“爱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光明日报》2020年1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各种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
B.乐文化能通达礼文化精神内核,并与礼文化相得益彰,根本原因在于其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
C.礼乐废弛时,孔子着力于行为规范,试图从礼文化外在层面赋予礼乐文化新的生命力。
D.凝注礼乐文化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是因为礼乐文化最具中华民族文化标识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分析有条理,层层推进,论述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
B.文章围绕“礼”“乐”的萌芽和发展,充分论证先秦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
C.文章第四、五段引用孔子和朱熹的话,意在证明“仁”是礼乐文化的价值支撑。
D.文章最后一段鲜明地指出对先秦礼乐文化进行现代性反思的意义和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礼乐文化核心价值从“事神”到“爱人”,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如果没有孔子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礼乐文化就会就此消失。
C.孔子提出的内仁外礼伦理模式,为礼乐文化向世俗伦理转型提供了价值依据,意义重大。
D.礼乐文化这套文化符号系统,成就了我国有别于他国的礼乐风景,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4、根据意思补写出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准则、竞相取悦于人的现象,坚定表明自己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夸饰山峰连绵不断并且高耸入云、衬托绝壁之险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4)李白《蜀道难》中说蜀地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年“_______________”,可见其闭塞;后来“五丁开山”,才使“_______________”,秦蜀相通。
(5)李白《蜀道难》中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写山谷中水流发出巨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衰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7)《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现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
(9)你如果要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古代伦理治国理念,可以用《陈情表》中的“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如果要表达知恩必报,可以用“_______,死当结草”来陈说。
(10)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3)《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空寂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活的味道,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生活之地。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周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夏曼卿作新楼,扁曰“潇湘片景”来求拙画且索诗
宋 戴昺
有此一楼足,悠然万虑忘。
拓开风月地,压断水云乡。
四野留春色,千峰明夕阳。
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有此一楼足”起笔平实,简约易懂,却能紧扣题目,又包举全篇。纵观全诗可知诗人并未登临新楼,写诗作画显示了他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功力。
B. 主人登上新楼能时时饱览美景,故而心满意足,万虑皆忘,悠然自得。
C. 红日西沉,余晖洒照在千峰之上,似乎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鲜明耀眼的薄纱。
D. 登览者眼前风光无限,何须到哪里去认取潇湘?此地便是潇湘!末句呼应“潇湘片景”。
【2】诗歌是如何描绘“潇湘片景”之美的?请简要分析。
1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①在岐,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帝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②者。逵于是具条奏之。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③于首阳山矣。”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迁逵为卫士令。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两子为太子舍人。
----选自《后汉书•贾逵传》有删改
【注】①鸑鷟:凤的别名,鸣于岐山。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和《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③孤竹之子:指伯夷、叔齐二人。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B.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C.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D.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弱”即“戴”的意思。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始建于汉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C. 永元在文中是指东汉皇帝汉和帝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D. 经传在文中是指对经书注释的文字,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逵出身名门。他的九世祖贾谊,文帝时任梁王太傅。曾祖父贾光曾任常山太守。父亲贾徽,跟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
B. 贾逵继承父业,在儒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受命比较过《春秋》三传在义理上的优劣,,比较过《齐》、《鲁》、《韩诗》与《毛诗》的异同。
C. 儒学在当时的兴盛,与当朝皇帝对经学的喜爱和推崇有关,如肃宗诏令贾逵到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解儒家学术,并充分肯定。
D. 贾逵博学,著述颇丰,涉及的文章体式多种多样,学者都非常推崇他,后世学者称他为通儒,但他因不通晓人情世故而被人讥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
(2)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5】课内翻译。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 “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勒庞认为“聪明的个体陷入群体就容易变得愚蠢”,因为在群体中个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杨澜认为,我们需要到群体中生活,因为“人是容易自以为是的”,“容易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个体与群体方面应该如何处理好相信与怀疑的关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围绕“个体与群体中的相信与怀疑”,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