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
3、有下列8种物质: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液态氯化氢;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熔融氯化钠;⑦碳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请用上述序号填空:
(1)上述物质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完成下列每空。
I.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硝酸钾:___。
(2)碳酸钙:___。
(3)硫酸铜:___。
(4)氯化铁:___。
II.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5)NaCl、KCl、NaClO、MgCl2___。
(6)H3PO4、H2SO3、HCl、HNO3___。
(7)CO2、CaO、SO3、SO2___。
(8)空气、盐酸、氨水、胆矾___。
(9)Mg、Al、Zn、S___。
5、I.外观近似食盐,有像食盐一样的咸味,它的毒性较大,长期食用可能致癌。人体正常的血红蛋白含有
,若误食亚硝酸盐(如
),则导致血红蛋白中的
转化为
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解毒。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虽然有毒,但可做食品的防腐剂和护色剂
B.食品在腌制的过程中,食品内的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
C.在上述反应中亚硝酸盐是还原剂
D.在上述反应中维生素C被还原
(2)某同学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亚硝酸钠溶液中,观察到紫色褪去,同时生成和
,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II.科学家把药物连接在高分子载体上,可制成缓释长效药剂。阿司匹林是一种清热解毒药物,可连接在高聚物上形成长效药剂。阿司匹林和一种长效药剂的结构简式为: 、
。
试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
A.长效缓释阿司匹林是高分子化合物
B.长效缓释阿司匹林在人体内慢慢释放出阿司匹林,延长药效时间
C.由阿司匹林制备长效缓释阿司匹林时,发生的是加聚反应
D.长效缓释阿司匹林的载体也有阿司匹林的药效
(4)服药后,长效缓释阿司匹林在人体内氢离子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可缓释出阿司匹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原高分子载体可由物质________发生加聚反应而得到。
6、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钠在空气中燃烧:___;
(2)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3)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的化学方程式:___;
(4)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5)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化学方程式:___。
7、科学的实验方法为我们探索物质的世界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和水,可通过分液方法分离
B.因为碘易溶于酒精,所以常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的操作:先将铂丝放在稀硫酸中洗涤,然后蘸取固体氯化钾,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进行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Fe(OH)3胶体,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E.分液时,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下层液体,再关闭活塞,从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F. 向新制的FeSO4溶液中滴入适量的NaOH溶液,放置片刻,整个反应过程的颜色变化是:浅绿色溶液→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
8、氯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1)已知某品牌的84消毒液和洁厕灵的部分标签如图所示:
××牌洁厕灵 规格:1L 有效成分:盐酸,表面活性剂,香精 | ××牌84消毒液 规格: 有效成分: (“有效氯”含量: |
①王女士在清洁马桶时,在倒入上述洁厕灵后将上述84消毒液也倒入其中,随后突然晕倒,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该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已知“有效氯”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定质量的这种消毒剂与多少质量的氯气的氧化能力相当,其数值可以用此时氯气的质量对消毒剂质量的百分比表示。例如,100g某84消毒液与氯气的氧化能力相当,该产品的“有效氯”就是
。
上述500mL“××牌84消毒液”中含有的的质量为_______g(“有效氯”含量按
、溶液密度按
计算);现需要将原消毒液与水按
比例稀释后用于织物消毒。则稀释后的溶液中
的浓度为_______
(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越来越多地取代以次氯酸盐为有效成分的漂白剂和消毒剂。其制取方法有多种,如图是其中的一种制取方法: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为_______。
9、回答下列问题:
(1)①铜 ②烧碱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钠晶体 ⑤盐酸溶液 ⑥ 蔗糖
以上物质能导电是___________ (填写序号,下同)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
(2)以Fe、CuO、H2SO4三种物质为原料,写出制取Cu的离子方程式(不属于离子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中S的作用:
①S+O2=SO2,S的作用___________;
②H2+S=H2S,S的作用___________;
③3S+6NaOH=2Na2S+Na2SO3+3H2O,S的作用___________;
10、(1)鉴别KCl溶液和K2CO3的试剂是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除去混入NaCl溶液中少量NaHCO3杂质的试剂是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3)检验未知溶液中是否有Fe3+的试剂是_______,实验现象为______。
(4)除去铁粉中混有铝粉的试剂是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1、如图所示,将锌、铜通过导线相连,置于稀硫酸中。
(1)将锌片直接插入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用导线将锌片和石墨棒连接,再插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反应。铜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2)电子由_______经导线流向_______(填“锌”或“铜”),说明_______为负极。
(3)若反应过程中有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
。
12、可选用如下装置,用铁粉将NO还原为N2(同时生成FeO),已知浓硝酸可氧化NO,完成下列问题。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1)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2)写出装置戊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g(或g→h)→b→c→d
(4)装置丁的作用是_______。
(5)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
(6)装置丙的作用是_______。
13、常温下,将20.0 g 14%的NaCl溶液跟30.0 g 24%的NaCl溶液混合,混合后得到密度为1.17 g·cm-3的溶液。请计算:(1)混合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求混合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写出计算过程)
(3)在936 g水中需加入 mol NaCl,才能使其浓度恰好与上述混合后溶液的浓度相等。
14、海水的综合利用是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
I.利用海水可以解决煤燃烧过程中排放的,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天然海水吸收含硫的烟气后,会溶有
等分子或离子,需要用氧气进行氧化处理,写出
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氧化后的海水需用大量天然海水与之混合后才能排放。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II.从海水中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含有和
等阳离子。对母液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可制得金属镁。
(3)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思考,在母液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电解熔融无水氯化镁所得镁蒸气在特定环境中冷却后即为固体镁。下列物质中可以用作镁蒸气的冷却剂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水蒸气
III.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如下图:
(5)灼烧海带时盛装海带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步骤⑤的操作为___________。
(6)写出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15、已知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还可能大量存在
中的几种,以及部分污泥,通过下列流程可从该废水中回收
晶体及固体单质。已知氧化性:
。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确定上述工业废水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根据步骤2中得到固体混合物可以确定上述工业废水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的存在对回收
晶体的纯度___________(填“有”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
(4)检验上述工业废水中是否存在常用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
(5)步骤3中加入的试剂X为________(填试剂名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6)步骤4中涉及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烘干。烘干操作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