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朱熹的“道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下图为1954年少数民族学生参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场景。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 )
A.人民能够当家作主
B.各族人民空前团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社会普法力度加大
3、欧洲启蒙运动期间,除了专业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物理、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的研究外,各种科学仪器和模型出现在许多私人实验室和沙龙中,许多业余爱好者积极收集资料、写作科学论文,科学报告和科学发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这些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
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人类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4、《周礼》对贵族宴饮活动青铜器使用的数量和器型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战国时期,各国宴饮活动所用青铜饮食器具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大大扩充,而且涌现出不少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的新器型。这一变化( )
A.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B.反映了社会结构变迁
C.开始于井田制的瓦解
D.推动了庶民生活改善
5、有学者指出:工业网络3.0是以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为驱动,支撑人、机、平台协同创新应用,技术高融合、部署高灵活、服务可度量、接口可编程的新型工业网络。将简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流程,有可能使目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能( )
A.使非西方国家丧失全球贸易优势
B.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C.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
D.引起新一轮的科技大发展
6、1770年,英国诗人哥尔德斯密发表诗作《荒村》,描绘了一个叫做“奥布恩"的村庄,变成有钱人的私人乡间花园景观,致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得荒寂,欢乐的村庄失去活力,幸福安居的人们被迫离乡背井,农民落魄在城里沿街行乞。由此可知,作者意在( )
A.赞颂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变
B.批判工业革命破坏了田园生活
C.表达社会转型中的焦虑迷茫
D.说明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7、下图是1848年英国《笨拙》杂志上的一幅漫画。该画意在( )
A.表达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B.批评资本家对人民的压榨
C.强调城市基础设施滞后
D.揭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
8、下面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工业投资额占比简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 )
年份 | 沿海 | 内地 |
1952年 | 43.4% | 39.3% |
1957年 | 41.6% | 49.7% |
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工业生产技术提高
C.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D.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9、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实施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等措施。这说明列宁主张( )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支持临时政府执政
D.革命以城市为中心
10、下图是洋商在上海《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B.国家权力向地方转移
C.新政改革中新军建设缓慢
D.边疆危机渐趋于缓和
1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在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12、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据此可知,“修约”要求的实质是( )
A.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B.获得更多的侵略利益
C.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
D.实现对中国资本输出
13、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
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14、《魏书》记载,北魏决定以“魏”为国号,认为“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魏书》中称东晋为“僭伪”,称宋齐梁为“岛夷”,这些称呼( )
A.表明北魏完成了封建化
B.意在强调政权的正统性
C.扫清了孝文帝改革阻力
D.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复杂
15、下表是1922-1938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 事件 |
1922年 |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
1931年 |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
1933年 | 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
1935年 |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
1936年 | 日本军人制造兵变,法西斯控制政权 |
1938年 | 德国吞并奥地利 |
A.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
B.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C.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疯狂扩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6、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下图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部分)。从中可以看出( )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A.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B.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高度自治
D.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
17、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
18、读“外国在华铁路直接投资估计表”,据此可知( )
国别 | 铁路 | 建筑年代 | 里程(公里) | 投资估计 (百万美元) |
俄 | 中东铁路 | 1898﹣1903 | 1721 | 189.3 |
德 | 胶济铁路 | 1899﹣1904 | 446 | 15 |
法 | 滇越铁路 | 1903﹣1909 | 464 | 32 |
日 | 南满铁路 | 1899﹣1903 | 1105 | 49 |
英 | 广九铁路(英段) | 1907 | 36 | 6.7 |
| 合计 |
| 3772 | 292 |
A.甲午战后外国侵华以修筑铁路为主
B.甲午战后外国开始了对华资本输出
C.俄国在对华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D.外国在华投资铁路便利了经济侵略
19、毛泽东在某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关系),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下列党和国家的方针,不是在此背景下确定的是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
C.“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0、周天子到他所封诸侯国视察,如果“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赏;如果“土地荒芜,遗老失贤”则罚。这体现( )
A.生产资料的保护
B.天下共主的秩序
C.分封制度的森严
D.以仁治国的理念
21、《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而成的,俾斯麦曾坦承:“帝国宪法的最初动机是,使皇帝在作出帝国军队兵力的决定时……不受帝国议会决议的干扰。” 这说明当时德国( )
A.政体形式并未变化
B.代议制政体未建立
C.君主立宪仅是形式
D.宰相是权力的中心
22、中国古代的测时与报时是分离的,遵循铜刻漏计时、击鼓定更、铜钟报时的基本程序。朝廷长期垄断时间测报的知识技能,并制定严苛的法律禁止民间私获天文仪器、星图和谶书,私习天文算学和测时技术。据此可知,计时测报系统( )
A.是官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手段
B.在中西方社会均有实践
C.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指南
D.具有很复杂的运作机制
23、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1年,洛克菲勒公司因市场垄断被肢解为34个独立石油公司。这两个法案
A.起因、宗旨和影响完全对立
B.维护公平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C.都和垄断组织有直接的关系
D.保护知识产权,助推两国产业革命
24、清朝前期,康熙帝曾组织全国性地理测量,历经三十余年,绘制出《皇舆全览图》,乾隆帝两次派人测绘新疆等地,最终绘制成《内府皇舆全图》。这表明当时( )
A.近代民族国家疆域观念已经成熟
B.政府重视边地管辖
C.内陆边疆危机得到了合法的解决
D.严格控制对外交往
25、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法家和______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6、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____________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准绳。
(2)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对____________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
27、特点
(1)反对③________,深入发掘人类的④_________。
(2)通过瑰丽的⑤_________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28、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①________精神。
(2)特点:强调②_____,以古代历史和③__________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④_________。
(3)代表:法国大卫的⑤________《拿破仑加冕》等;法国安格尔的《泉》等。
29、1840年,________国发动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________。中国开始一步步沦入________的苦难深渊。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________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务是________,中国的历史进入了________革命时期。
30、________年,我国第一部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
31、“打倒孔家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表现: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________________,发动了猛烈的攻击。________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实际上是喊出了“______________”的口号。
(2)实质: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____________、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3)影响:为后来______________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32、70年代末
(1)邓小平在教育战线⑩________________。
(2)恢复中断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___________战略。
33、近代殖民活动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____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____主导、融合____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4、_____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35、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自诞生后,几经变化,成为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论语》
(1)根据材料一的漫画信息,概括孔子的思想。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巻四十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材料三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4)材料五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36、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对人性有深刻了解。阅读材料:
材料一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材料三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认为:“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这个主张的人性论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对人性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西方设计民主政治制度的人性论前提是什么。
37、名词解释
(1)(西周)礼乐制度
(2)专制主义
(3)(西欧)“中世纪”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8、思想解放往往是政治变革的先导。请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在这次运动中涌现的哪一流派顺应了秦国政治变革的需要?
(2)启蒙运动提出的哪些思想观点顺应了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确立的历史潮流?(列举出其中两点即可)
(3)近代中国发生的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参加这运动的人物有哪些?(举出其中两个即可)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