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以原油为原科生产聚烯烃的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中②表示的加工方法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分馏 B.分液 C.裂解 D.干馏
(2)C4~C10的混合物中含戊烷,请写出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3)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4)丙烯与乙烯化学性质相似。丙烯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丙醇,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丙醇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
(5)写出加热条件下,用丙醇(CH3CH2CH2OH)、乙酸和浓硫酸制取乙酸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由铜、铁和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作正极的是_________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负极的是______________,电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或“负”,下同)极经导线移向________________极,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纯氧中完全燃烧0.2mol某烃,将燃烧产物依次缓缓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结束后,测得浓硫酸增重21.6g,氢氧化钠增重44g。
(1)求该烃的分子式______
(2)写出其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
5、(1)已知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有以下几种:
①离子键 ②极性共价键 ③非极性共价键 ④氢键 ⑤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
下面是某同学对一些变化过程破坏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的判断(填序号)
A.硫酸氢钠溶于水__________; B.氢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__;C.冰熔化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MgBr2 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质各原子都达8e-稳定结构的是 _________ (填序号)
A.CH4 B.CS2 C.PCl5 D.PH3 E.N2 F.HCl
(4)向含Cr2O72-的酸性废水中加入FeSO4溶液,使Cr2O72-全部转化为Cr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原子序数1~20号元素中,按下列要求用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____;
(3)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
7、现有反应:①NaOH+HCl=NaCl+H2O, ②Fe+H2SO4=FeSO4+H2↑。
回答下列问题:
(1)两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
(2)Fe—Cu原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
①铁作_____(填“正极”或“负极”),溶液中H+向____(填“铁”或“铜”)电极方向移动。
②正极的现象是________,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8、江南皮革厂的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氨氮(以NH3、形式存在),通过沉淀和氧化两步处理后可使水中氨氮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知HClO的氧化性比NaClO强,NH3比
更易被氧化。)
(1)沉淀:向酸性废水中加入适量Fe2(SO4)3溶液,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NH4Fe3(SO4)2(OH)6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氧化:加入NaClO溶液进一步氧化处理经沉淀处理后的废水。
①在强酸性条件下,NaClO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②进水pH对氨氮去除率和出水pH的影响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i.进水pH在1.25~2.75范围内时,氨氮去除率随pH的升高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
ii.进水pH在2.75~6范围内时,氨氮去除率随pH的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
iii.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经处理过的氨氮废水pH要控制在6~9,综合考虑进水pH应控制在_______左右为宜。
③研究发现,强酸性废水中氨氮去除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当温度大于30℃时,废水中氨氨去除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④n(ClO-)/n(氨氮)对废水中氨氨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当n(ClO-)/n(氨氮)>1.54后,总氮去除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9、下面是同学们熟悉的物质:(填序号)
①O2 ②NH3 ③NaOH ④CaCl2 ⑤Ar
(1)这些物质中,只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____;
(2)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_;
(3)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4)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10、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以海带为原料获得少量碘水,并以四氯化碳(沸点76.80C)为溶剂将碘从碘水中提取出来,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含碘单质的水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③中,将含碘单质的水溶液与CCl4在分液漏斗中混合、振荡摇匀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分液漏斗的下端尖嘴处紧贴在承接的烧杯内壁上静置后,下面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含碘的有机溶剂中经过蒸馏可以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该实验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除酒精灯、烧杯、温度计、锥形瓶、牛角管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所处位置为___________。
11、(1)二氯化二硫(S2Cl2)是一种琥珀色液体,是合成硫化染料的重要原料。
a.S2Cl2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写出它的电子式____________;
b.指出它分子内的键型_________。
(2)硒的原子序数为34,硒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用途非常广泛。
a.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
b.硒化铟是一种可应用于未来超算设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已知铟(In)与铝同族且比铝多两个电子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原子半径:In>Se B.In的金属性比Se强
C.In的金属性比Al弱 D.硒化铟的化学式为InSe2
12、配制100 mL0.020mol/L KMnO4溶液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有两步操作不正确,它们是_____和_____ (填序号)。
(2)操作⑤图示中的两种仪器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填名称)。
(3)如果用图示的操作配制溶液,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将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3、肼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N2O4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
①N2(g)+2O2(g)=N2O4(l) ΔH1=-19.5 kJ·mol-1
②N2H4(l)+O2(g)=N2(g)+2H2O(g) ΔH2=-534 kJ·mol-1
(1)写出肼(l)和N2O4(l)完全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时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已知断裂1 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N≡N为942、O=O为500、N—N为154,O—H为462,则断裂1 mol N—H键所需的能量是________ kJ。
14、NO2和N2O4之间发生反应:N2O42NO2,一定温度下,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曲线_______(填“A”或“B”)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0到1min中内用A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是______,该反应达最大限度时B的转化率___。
(2)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甲中 v(NO2)=0.3 mol·L-1·min-1,乙中v(N2O4)=0.2 mol·L-1·min-1,则__________中反应更快。
(3)下列描述能表示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
A 容器中A与B的物质的量相等
B 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 2v(A)=v(B)
D 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E 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4)NO2、O2和熔融NaNO3可制作燃料电池,其原理如图,该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石墨Ⅱ电极上生成氧化物Y(N2O5),则石墨I电极是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石墨Ⅱ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
15、C60、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分别如图所示(金刚石、石墨仅表示出部分结构):
(1)等质量的C60、金刚石和石墨三者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___,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之间能否转化?__(填“能”或“不能”)。
(2)固态时C60、金刚石和石墨三者为原子晶体的是___。
(3)石墨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可以滑动,其硬度比金刚石小很多的原因是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