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九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huì) 据(jié) 夷(bǐ) 斯底里(xiē)

    B.逃(chuàn) 睢(zì) 然(wǎng) 吞吐吐(tēn)

    C.流(máng) 桥(zhàn) 褴褛(lán lǚ) 细脚伶(dīng)

    D.白(shà) 食(mì) 胆(qiè) 一望无(jì)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终于考上理想的高中。

    B.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为了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百色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

    D.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 3、下面语段的内容,偏离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

    成长是每一个青少年必须面对的话题。走进语文课本,①《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我们如何克服困难,②《羚羊木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与父母的分歧,③《苏州园林》是一把打开园林美景之门的钥匙,④《敬业与乐业》让我们对现在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有了更深的领悟,⑤《云南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课文让我们领悟到成长的真谛。

    A. ①④   B. ②③   C. ④⑤   D. ③⑤

     

  • 4、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呐喊》《彷徨》是现代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鲁迅是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故乡》选自《呐喊》。

    B.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走进小说的天地,我们会感受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武松“斗杀西门庆”“大闹野猪林”;《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大意失荆州”。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指月亮,汗青指史册,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兄弟,伉俪指夫妻,等等。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各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云归而岩穴______   ②醉翁之不在酒______

    ③山间之四______   ④颓然乎其间者______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太守与客来饮     皆以美徐公

    B.自号曰醉翁也     公问其

    C.而前陈者   满坐寂,无敢哗者

    D.中,弈者胜   陈胜,阳城人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请在①②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现在常用它来表达什么意思。

    5从写景角度,对“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赏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上面诗词,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①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1)“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蕴。“月是故乡明”中的“月”寄寓了作者对____ 的思念;而“明月何曾是两乡”更多寄寓了作者对_______ 的思念。

    (2)阅读诗歌要带着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的“接”仿佛拉近了天与地的距离,写出了_______。而“沅水通波接武冈”中一个“接”化远为近,为下文“_______”交代了空间上的理由。

    (3)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正说”“反说”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我爱汉江”。

    (材料一)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汉”。我们这个民族为“汉族”,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文”。章太炎先生说,“中国又称华夏,就因华山和夏水(今汉江)得名。”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汉江生态经济带涵盖湖北、河南、陕西三省部分地市(县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汉江在湖北境内长920公里,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25%,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意味汉江流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阅读以上材料,说说你发现的两条新信息。

    (2)学校正在征集“我爱汉江”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请你策划三项活动。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共1小题)

    ①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背灼炎天光。

    ③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④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沁园春•雪》中描写雪后群山.高原壮观景象,化静为动的对偶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⑥《渔家傲》中抒发将士们既想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在下

    刘江波

    天边的一串闷雷,将最后一点星光震碎。

    一切都彻彻底底黑了下来,黑到并肩同行的大脚和冬来没了影像,只能听到彼此带着兴奋和紧张的呼吸声。

    ③1990年的校园,还没有正规的大门,更不用说明亮的路灯了。我们停在教学楼和办公楼中间,周遭全部被笼罩在黑暗中,包括我们几个高一男生的身和心。

    “老规矩……”大脚的声音在暗夜中冒出来,极像一个积年的贼在给同伙发暗号。早已准备好的——冬来从裤兜里摸出三根松树枝,触手光滑,那是用小刀削过又用砂纸打磨好的“道具”。

    两长一短,我把树枝倒过来对齐,攥在手心里,抽吧。

    轻车熟路,两只手在黑暗中摸了过来:手指粗糙如树皮一般的是大脚,他经常帮家里干农活;胖乎乎的手是冬来的,独生子的伙食总要比我们好一些。

    树枝被抽走了两只,剩下的我已经知道了,短的那只——我“中彩”了。低低咒骂一声,摸黑向左前方蹭去。那里是老师们的办公楼楼下。楼里还有几盏灯光,临近的时候已经影影绰绰能看到些影子——不用细细辨认,我们也知道那里并排摆着五辆自行车,最左边的“大金鹿”是高良玉的。这些都在白天做了详细的“侦察”,高良玉的车子气必然会被放光,这个结果已然提前预定,只不过是由谁来操作罢了!

    就像演练好的那样——冬来落在后面,实际上是在观望有没有下晚自习的学生过来;大脚则轻手轻脚地迈上了台阶,在办公楼的门口踅摸着,其实他是在提防哪个老师会突然出来。当然,我们最主要是防备高良玉,他可是经常要到班级里巡视的。

    看着大脚有点紧张的样子,我尽量做出平静的姿态,挨到左边第一辆车子前,摸了摸后车座,往下摸到了挡泥板,再往下,手指顺着车圈滑动着。我明显感觉到了指尖被灰尘和淤泥包裹住了,高良玉——这个有洁癖的数学老师,平时的车圈都是锃光瓦亮的,现在也像它的主人一样,要“堕落”了吗?

    但是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几个早恋的小男生个个都是重色轻友的,高良玉这个大男人也不过未能免俗罢了,英难难过美人关,更何况高某人还不是英雄。

    我摸到一个凸起的部位,是它了。我轻轻地左旋,逆时针方向,“吱——”的一声轻响,细微而悠长,几米外的大脚都不一定能听到气门芯在撒气。我的耳朵享受着报复的快感——却不知道是在向高良玉报复还是在向他的女友报复。

    我们都知道,高老师那位“文艺范儿”的女友从省城来看他了,目光对视时含情脉脉的。

    我们都知道,那个漂亮的女人已经帮他开好调令了,两个人争论了几回,哭天抹泪的。

    我们都知道,待我们最好的班主任老师,要离开这个小地方了。

    我们都知道,今晚高良玉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十点钟下了晚自习,他将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那里有送行的人,也有等他一起远走高飞的人。

    雨点落了下来,我们都在等着下课的钟声。雨在下,有同学提前离校了,有老师到点下班了,那四辆车的主人都冒着雨骑着车走了。而高良玉,一如既往地来到了班级,习惯性地要问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五十多双眼睛默默地和他对视,高良玉张了几回嘴,却一个字也没吐出来。班长站起来颤颤说了声:“下课!”

    班级里稀稀落落响起了几句“老师……”,而再熟悉不过的“老师,再见”却没有一个人能喊出后半句来。

    雨在下,高良玉冒着雨往外走,走得很慢很慢,身后洒下一片细碎的啜泣声,我们几个男生走在前面,在办公楼微弱的灯光下看着他笨手笨脚打开车锁,骑上去时顿了一顿,动作很吃力,很滑稽,但还是骑着走了……

    “你到底放没放光?”大脚小声问。

    我低骂了一句:“滚!”

    后来,后来听说了很多版本。有人说高良玉发现车胎没气了,他又不舍得扔掉车子,结果一路推着去车站,误了火车;也有人说高良玉骑着没气的车子半路上摔了跟头,所以第二天给我们上课时,脸上抢掉了一块皮——传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依然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个女友,就此劳燕分飞。

    两年以后的高考,我们班的升学率破了学校的纪录。很多年我们三个一直以那个夜晚自得,经常在同学聚会的时候跟大家邀功:“要没我们,高老师早就走了,你们得有一半考不上大学的!”

    我们每次这么说时,都会掀起聚会的高潮,有时连高老师也会跟着嘿嘿地笑。今年聚会,也是计划着要给高老师庆祝66大寿的。有同学在微信群里转发了一个女作家的文章,讲了40年前的一个雨夜,她的第一任男友赶到了火车站,只跟她说了一句话:他受不了那些孩子含泪的目光,他离不开这些爱他的孩子。

    在文章下面,她晒了两个人当年的合影。我的眼泪哗哗地就流下来,也像是下了一阵雨。

    【1】第二段中“彼此带着兴奋和紧张的呼吸声”,联系后文,说说他们“兴奋”和“紧张”的原因分别什么?

    【2】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属于标示注释的一项是

    A.就像演练好的那样——冬来落在后面,实际上是在观望有没有下晚自习的学生过来;大脚则轻手轻脚地迈上了台阶,在办公楼的门口踅摸着,其实他是在提防哪个老师会突然出来。

    B.“吱——”

    C.我的耳朵享受着报复的快感——却不知道是在向高良玉报复还是在向他的女友报复。

    D.也有人说高良玉骑着没气的车子半路上摔了跟头,所以第二天给我们上课时,脸上抢掉了一块皮——传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依然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个女友,就此劳燕分飞。

    【3】解释加点词“堕落”在文中的含义。

    【4】文中有四段文字连用“我们都知道”开头,有何作用?

    【5】文章以“雨在下”为题,有何好处?

  • 10、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B.传统文化须敬畏。

    C.传统文化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 D.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是为了引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C.第③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是为了阐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D.第⑥段画线句子点明传统文化受到致命伤害是因为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路。

    3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B.因为传统文化资源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传承和保护所有的传统文化。

    C.那些打着“创意”、“文化”旗号和对古人的所谓“开发”的这种急功近利、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要从严处理。

    D.文章结尾再次强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题。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将“善读”与“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________,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

    4请列举一个善读而医愚的事例。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2023重庆万州环湖马拉松赛,42.195公里的赛道,如约而至的1万余名参赛选手,用奔跑的脚步和活跃的身姿,绘就平湖万州流动的风景线。激情奔跑的何止是参赛者,为选手们助阵加油的群体演出精彩纷呈,热情绵延40多公里赛程;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身体力行,见证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马拉松精神。这场热情高昂的全民体育盛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奔跑的脚步永不停止。

    请写作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奔跑的思考和认识,题目自拟。

    要求:(1)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

    (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