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法诊所)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解说:“热烈”常形容人情绪高昂,兴奋激动,这里有“生命力蓬勃”“旺盛繁茂”的意味。
B.“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解说:这句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C.感谢张亮老师抛砖引玉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吴云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解说:这句话说法正确。
D.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解说: “唤醒”“灵魂”“快乐”这三个词语在语境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名词、形容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末,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书法广场参观游览,一路上大家沐着阳光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
B.这个秋季,目的地是延吉,一路乘着高铁驰向延吉,那里秋色美不胜收,让你惊叹不虚此行!
C.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然
D.每到节假日,我都想回家看看父母,但面对父母的絮絮叨叨,回与不回,心里颇有些纠结,我现在都患上了“恐归”症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B.老舍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意慷慨悲壮著称。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形影不离 众目睽睽 忍俊不禁 沾轻怕重
B.自作主张 麻木不人 花枝招展 翻来复去
C.仙露琼浆 人声顶沸 不求甚解 更胜一筹
D.惊慌失措 随声附和 踉踉跄跄 孤苦伶仃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仍在蔓延,关于美国经济前景,专家们的看法大相径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课代表指导大家齐读课文,教室里人声鼎沸,显得很有生气。
D.为庆祝首场大雪,班长提议课后一起出去堆雪人,同学们都随声附和地表示赞同。
6、选出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应yìng和 B. 着zhuó落 C. 惩chéng戒 D. 咄咄duó逼人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收敛(niǎn) 诀别(jué) 随声附合(hè)
B.粗犷(kuàng) 静谧(mì) 云霄(xiāo) 亲差大臣(qīn)
C.贮蓄(zhù) 着落(zháo) 安祥(xiáng) 恍然大悟(huǎng)
D.狭隘(ài) 称职(chèn) 帐篷(peng) 拈轻怕重(niān)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人期行 期:_______ ②太丘舍去 去:_______
③去后乃至 乃:_______ ④尊君在不 不:_______
【2】【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从远方的表现来看你认为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4】【4】请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两个古代少年早慧的故事。
【5】【5】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9、古诗文默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2)《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4) 《观沧海》抒发气吐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
10、阅读《散步》,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散步》里发生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C.《散步》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3】本文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因此主旨十分多样,请简要概括。(至少三点)
11、阅读下面节选自《老王》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下题中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对老王的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两个字概括。
B.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舍得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表明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
C.“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是因为“我”当时看到病入膏肓的老王,内心很害怕,很恐惧,慌乱之中,作者自然没有心思去数清楚鸡蛋到底有多少。
D.杨绛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2】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镶嵌”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思考:怎样理解文中加横线句子“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4】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12、请以“ 陪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